
【精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3课《散步》。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说一下我的讲课思路。
一、说教材
《散步》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章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暖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是一篇从平凡小事中写亲情的典范作品,题材极其平凡,意蕴却十分丰富。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说学情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但对生活的观察不够细致,缺乏生活体验,又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尊老爱幼的观念比较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因此正确的引导尤为重要,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
3、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和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要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朗读品味积累语言。本课是一篇精美散文,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积累语言,以增强语感,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的难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七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容易浮于表面,因此把这个定为难点。
五、说教法
运用情景导入、朗读品析、研讨点拨、多媒体课件辅助等多种教法相结合。首先以情景、导入法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浓浓的亲情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去感受亲情美。本文主要写“我”这个成年人的感受,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必要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几种教法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
六、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细节动人的句子品析,最后抓关键语句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领会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情感,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说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看公益短片《妈妈洗脚》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短片中温馨的画面和质朴的语言,让学生快速的进入情境中,也为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作了准备。
(二)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这一板块是因为学习目标对教与学起统帅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旨在让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
2、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事情?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此环节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后自主学习,培养从文章获取信息及概括事件的能力,在第二个问题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儿子,从而得出结论:在两头不能兼顾时,照顾长辈,因此得知“我”的处事原则是“孝”,初步感知了作者的情感。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字词句或能打动你的句子品析。
学法指导:
示例:“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1)学生在课本上用圈点勾画法作批注。
提示:写景美的句子、细节动人的句子
(2)请学生将他们找出的词句读出来并赏析,教师适当指导。
2、感悟语言的对称美
预先出示一个句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让学生说说这个句子的特点,最后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对称的句子齐读。
设计意图:品味积累语言是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先让学生在圈点勾画中品读思考,在朗读品味中感悟,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学会在以后的阅读、作文中运用学到的方法去赏析语言,运用语言。
(五)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1、指名读6、7段。
2、扮演角色,心灵对话。
学法指导:面对分歧时,“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妻子、儿子是怎样想的,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走小路?分角色用话外音的形式将各人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不仅要注意文中表现出来的内涵,还要善于结合情景体悟人物心理和性格。
3、这个家中三代四口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设计了“扮演角色,心灵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不仅能找出文中有形的东西,还能发现文本中没有写出来的(无形)的东西,以锻炼学生的想像及创新思维能力。在谈对人物印象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正因为这一家人尊老爱幼,相互关爱,这个家庭才会如此和谐温暖。
4、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注重这句话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解决疑难。重点理解这个句子,不仅要理解它的表层含义,更要理解它的象征意义:中年人的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 ……此处隐藏19009个字……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案。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粗犷、壮美的特点;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分析结构,理清的层次;
2、学习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析精彩句段。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常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我从开学就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每节课开始,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前说一段话,内容可以提前准备。讲话的内容可以联系要学习的内容,介绍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成语等;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件事;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形势也可多种多样。
第一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
1、朗读训练。学生们不会朗读,习惯拉长声音读课文的每一个字。所以朗读是我们每节课训练的环节之一。
2、扫清字词的障碍。
3、分析结构。因为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所以在分析课文结构之前,我先让学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出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结构。
4、作业。我在第一节课后,就布置学生们学习《春风》的写法,以“秋”为话题,写一段关于秋天景色的描写。这也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课上展示的内容。
第二课时:
1、课前复习。因为农村孩子还没有形成回家主动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在每节课讲课之前,都要讲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大致复习一遍,以便与第二课时衔接。
2、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重点研讨赏析语段——课文的第六段。这一段重点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准确。真实的描绘出北国春风的粗犷、刚劲、猛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揣摩描写的方法。以便用在今后的分析及写作之中。
3、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1)对比。(2)欲扬先抑。
4、小结。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5、学以致用。以“秋”或“秋风”为话题,谈谈感受。 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之中去。
五、总结:是我自己制作的系列之一。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来自丰收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是第二课时,前一课时,我们主要预习了课文,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通过文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理念阐释五个方面向各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趔,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农村学生新课标学习理念没转变过来,只知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 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道具
(七)、时间分配
导入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研究课文20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10分钟
课堂训练5分钟
机动时间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