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说课稿范文汇总八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瑞恩的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加拿大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教学要求
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5、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二、说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自学课文的过程,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三、 说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时指导。鼓励学生运用多读,多思、多写、多说的逻辑顺序进行学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帮扶工作,使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的进步。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文 教师提问
1、我们在“地球家庭”这个单元了认识了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你们的心目中都是怎样的孩子?大家来说一说!
3、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小朋友,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能告诉老师他叫什么名字吗?
4、教师板书:瑞恩 教师继续谈话: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六岁小男孩,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瑞恩,走进他的心灵深处,一起学习他的故事——《瑞恩的井》。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满信心的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 )、汇报预习情况
1、交流课前摘录的生字词和好词。
2、教师出示课件:募捐、捐助、募集(他们是什么意思?)
3、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题: 瑞恩是( ),他从老师口中知道( ),他还知道打一口井需要( )。于是,他( )挣到了70美元。可是这钱不足以打( )。在( )的帮助下,瑞恩开始了面向整个加拿大的( ),他的同学也加入捐助的行列,他们还与非洲的孩子( )。两年后的( ),8岁的瑞恩和妈妈来到( ),这里有一口( )。当地的孩子们( )瑞恩的到来。现在,瑞恩的募集活动( ),那些钱将被用来( )。
4、根据同学们填写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段。 (设计意图:对学生预习能力的检测,同时也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检测。)
三)、默读课文,谈“知道”
教师将各大段分给各小组,各小组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最值得一说的内容,在班级上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享受自主权以及获得教师与同学肯定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会协作精神在学习中的必要性。)
四)、学生再快速读课文,质疑提问
1、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2、教师提问;
①瑞恩的井——为了这个痛苦的社会。
②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 (这两句话你如何理解?)
③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注:这两句话是本文的重点,如果学生在汇报中已经对这两句话加以自己适当的理解,教师就没有必要再出示这两句话了!)
3、“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让我们一起来做瑞恩读一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瑞恩的内心世界。(出示课件) 面对老师介绍的非洲孩子没有水喝,瑞恩默默地对自己说—— 面对当地居民的真挚感谢,非洲孩子们洒下的热泪,瑞恩更加坚定地对自己说—— (设计意图:对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的理解。)
五)、 感情熏陶、拓展训练
1、教师谈话:一个六岁的加拿大男孩,在他的身上有着怎样的高尚品质?请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写一段话评价一下瑞恩。 (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再次谈话:瑞恩这么棒,这么让同学们崇拜,那你们想不想更深的了解他呢? (出示有关瑞恩的资料)
3、教师继续谈话:其实像瑞恩一样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献爱心的善举,在我们这个“地球家庭”中有很多,你们能说一说吗?
4、同学们的一字一句,让老师感动,让老师深深的感受到你们也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孩子。那么就让我们一边看图片一边唱起“爱的奉献”这首歌,感受“爱”的力量吧!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与写话的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主人公瑞恩得那个神品质;图片与《爱的奉献》这首歌的同时播放,使学生感受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六)、作业
瑞思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又如何实现呢?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个定向。)
说课稿 篇2一、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这个对话的过程更加流畅,充满精彩,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三者之间的共鸣点。唤醒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体验,激活生活的记忆是一个有效的策略。本课的教学,力图实践这个理念。
二、对教材的理解
《妈妈的帐单》是小学三年级五单元最后的一篇阅读课文,文本叙述了小彼得认为自己成了小商人,应该向妈妈索取60芬尼的报酬,妈妈知道后不动声色的给了小彼得60芬尼,同时开出了一份帐单,帐单中小彼得欠妈妈款项是巨大的,而妈妈的索取是0芬尼。小彼得看了帐单后羞愧万分,把索取的报酬还给了妈妈。表达母爱的伟大,孩子在母爱的感召下转变成长。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的总体目标和单元要求,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三个:
1、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无价,懂得主动帮父母做事。
3、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妈妈帐单的内容表现母爱的伟大、母爱不要回报。
难点: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满文军的《母亲》,听了这首歌有没有让你想起一首古诗?指名学生背《游子吟》
2、揭示 ……此处隐藏7451个字……说”的情境,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学生会在转换、相互交谈中体验到玲玲的伤心、难过,在体验中朗读感受。这样的朗读训练更扎实、更到位。)
(8)对啊,这“叭”的一声让玲玲的心血全部白费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9)她哭得多伤心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重点指导“哇”)
(10)哭声惊动了爸爸,爸爸放下报纸问:“怎么了,孩子?”来,全班同学一起问问玲玲——怎么了,孩子?
(11)玲玲哭什么呢?(指名回答)
(12)指导朗读4——6自然段。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7——10自然段,边读边想: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2)玲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你从哪儿读出来了?怎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她是怎么做的?
玲玲“想了想”,说明什么?能不能把“想了想”这个词去掉?为什么?
玲玲在想些什么?
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到哪些办法?(……)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的挖掘创造潜能。同时,这环节的安排也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进行说明多种办法,达到资源共享。)
在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用“懒洋洋”说话。
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幅画,并和第一幅进行比较,说说哪幅更漂亮?为什么?
(5)正哭着的玲玲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可离不开爸爸的帮助呀!谁来说说,爸爸是怎么帮玲玲的?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呢?
爸爸是怎么和玲玲说的?谁愿意当一当慈祥的爸爸。
(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同桌分角色练习→指名几组同学分角色读,请生点评→男生女生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将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情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情感。重在培养协作精神及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6)指名读→两大组赛读 [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7)看到这样的结果,玲玲——(满意地笑了。)
指名读 [玲玲满意地笑了。]
(8)玲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把脏画改成了好画,你想对玲玲说什么?
(玲玲你真棒)
小结: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这里的“坏事”指什么?教师加以补充:这里的坏事是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好事”又是指什么?你找到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了吗?
(9)指导朗读第9自然段。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她在爸爸的指点下,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以后,我们再碰到类似的事,应该怎么办呢?对,大家一定要记住——(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读读抄抄”,鼓励背诵)
板书设计:
(图示)
满意 哭 笑
肯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1、教材定位
《童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一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作品。课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初中语文的起始阶段中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
2、课程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悟写作意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本课的要求是反复朗读,感知课文整体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部分字词含义,理解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四、说教法
根据第一单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要求,我将采用朗读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朗读来品味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用讨论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五、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本课教学我将给学生以下指导:
1、教给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2、教给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读懂文言大意的方法。
3、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质疑,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六、说教学设想
教学本课,我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一线串珠”式的整体阅读教学思路,这是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思路。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这个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探讨这个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文中的童真童趣。”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感知童趣: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教师范读进而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观,训练学生感知文字的语感,初步感知童趣。
2、理解童趣:通过默读、质疑、讨论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理解童趣。
3、品味童趣:通过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身体验品味童趣,进行情感教育和感情熏陶。
七、说教学步骤
(一)展示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二)感知童趣
1、朗读并运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学会朗读。
3、学会表情朗读。以趣激趣,教会朗读方法。
用好的朗读,诱发兴趣,培养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理解童趣进行分散性学习:
1、阅读、质疑、讨论。
2、理解字、词、句。
3、讨论,解疑。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品味童趣进行集中性学习:
讨论三个问题:
(1)文中哪个词最能表现独特的心灵感受呢?
(2)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这么美丽而奇特呢?
(3)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体验吗?这些问题的设计
1、帮助理清思路并理解“物外之趣”。
2、联系生活,引导体验并获得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