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2-18 18:15:36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教法与学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预测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知识目标:明确周期问题的特点,掌握周期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培养学生扶贫帮困、富有爱心的思想感情。

4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发现规律,从而明确周期问题的特点,掌握解答方法。

二、教法与学法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4、利用课件,直观教学。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1.找规律,下一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

2.今天是10月22日,星期三,那么10月29号是星期几?再过8天是星期几?

(二)导入新课,引入课题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学生读题。

小红平时节省一些零花钱来扶助特困学生,一次捐款时,她把节省的零花钱按先3张壹角,再2张贰角,最后2张5角这样的顺序一直往下排,数一数共有143张。

问:(1)、第143张是几角的人民币?

(2)、小红这次共捐了多少钱?

2、带着问题小组合作,用数字按照题中给出

的顺序排列。

(1)这些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2)第8张是几角?第9张、第10张、第11张呢?......

(3)怎样把这些钱分组?每一组里有几张?

(1、1、1、2、2、5、5)、

(1、1、1、2、2、5、5)、

(1、1、1、2、2、5、5)、

……

3、小组合作,推算第143张排在第几组,并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

(1)第143张排在第几组第几张?这一 组是否完整?

(2)每组的第三张都是几角?

(3)你是怎样想出第143张排在第几组第几张的?

(1、1、1、2、2、5、5)、

(第1组)

(1、1、1、2、2、5、5)、

(第2组)

(1、1、1、2、2、5、5)、

(第3组)

......

(1、1、1、2、2、5、5)、

(第20组)

(1、1、1.)

↑ 共143张

(第21组的第3张)

列式:

143 ÷ 7 = 20(组)……3(张)

↑ ↑ ↑ ↑

总张数 每组张数 共分20组 余下3张 (1角、1角、1角)

答:第143张是1角的人民币。

4、教学第二问,让学生分组讨论:

(1)要求共有多少钱,先要求出什么?

(2)每组共有多少钱?20组共有多少钱?

(3)余下哪三张?这三张共有多少钱?

列式:

(1×3+2×2+5×2)×20 +1×3

↑ ↑ ↑

每组中的总钱 组数 余数中的总钱

= 343(角)

= 34元3角

共捐钱数

(四)、巩固练习

1、根据复习第一题,提问:第100个图形是什么?这100个图形里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有多少个正方形?有多少个菱形?

2、根据复习第二题提问:11月23是星期几?

今天是10月22日,星期三,11月23是星期几?

3、小红买了一本童话书,每两页文字之间有3页插图,也就是说3页插图前后各有1页文字,如果这本书有128页,而第一页是文字,这本书共有插图多少页?

(五)、拓展练习

1、有一列数字,

按7231652323165232316523……排列。

那么前25个数字之和是多少?

2、100个2相乘,积的个位数字是几?

(六)总结规律,揭示课题

周期问题的解题思路及计算方法:

1、先找出每一个周期(每一组)中的数字(或图形)的排列规律,看多少个数字(或图形)是一个周期。

2、求出总数里共包含有多少个周期(共分多少组),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就代表每一组的第几个数字(或图形),根据确定结果。

列式:

总数÷每组数字的个数 = 组数(周期数)……余数

3、求和方法:

每组中的数字和×组数 + 余数中的数字和 = 总和

(七)、全课小结

广西凤山县长洲乡长洲小学6年级学生龙凤珠和黄玉兰清早起来割了50多斤的猪菜和草。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黄秋媛边看书边煮饭

这位老太太为了山区的儿童捐献两大箱书籍!

捐书忙

小小义工也加入助乐会的行列 !

这些书籍对贫困山区的儿童来说,价值是无比珍贵的!

四、教学预测

板书:

周期问题

小红平时节省一些零花钱来扶助特困学生,一次捐款时,她把节省的零花钱按先3张壹角,再2张贰角,最后2张5角这样的顺序一直往下拍,数一数共有143张。

问:(1)、第143张是几角的人民币?

(2)、小红这次共捐了多少钱?

列式 : 143 ÷ 7 = 20(组)……3(张 )

↑ ↑ ↑ ↑

总张数 每组张数 共分20组 余下3张 →1、1、1

答:第143张是1角的人民币。

(1×3+2×2+5×2)×20 +1×3

↑ ↑ ↑

每组中的总钱 组数 余数中的总钱

= 343(角)

= 34元3角

共捐钱数

答:小红这次共捐了34元3角。

说课稿 篇2

《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这是小学三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五课内容,也是修改后的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由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铁的应用两部分组成。本课磁力的大 ……此处隐藏10449个字……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歌的2、3、4小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有什么作用? 然后再学生提问质疑,同学间互相释疑。

探究过程中提醒学生利用好课前准备的资料,并根据需要提供有关“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联想和想像” “牛郎织女图片”等。巡视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五、小结巩固:紧扣重、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本诗的重点是学习联想和想象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介绍联想和想象这两个概念并进行区分。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如诗中由“街灯”想到“星星” 是联想。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情感形象的基础上创作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些新形象是已积累的知觉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如诗中由“天上的街市”想到“牛郎织女的自由生活”是想象。

说课稿 篇9

一、设计意图:

纸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玩的一种娱乐用具,孩子们经常接触到,也玩过。新《纲要》科学领域中提出了: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大班的孩子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常常会问许多的为什么,为什么积木会站起来?纸牌为什么站不起来?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我设计了《魔法纸牌》这个活动,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经验,让幼儿了解到扑克牌不仅仅用来娱乐,还是高尚的益智用具,同时挖掘扑克的所蕴涵的教育元素,拓展幼儿的思维,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在愉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游戏的快乐,以获得个体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说目标

根据大班幼儿知识经验基础及认知特点,结合《纲要》中关于"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及主动参与活动"的指导思想,同时,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充分挖掘多种教育资源,把活动中的科学及艺术领域有机结合我确立了目标

1、大胆探索纸牌站立和建构的各种方法。

2、了解可以通过改变物体形状增强其平衡性。

3、积极思考,敢于尝试,愿意交流,互相学习。

三、说准备

为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扑克牌,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兴趣,"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同时还准备了小纸牌的故事和课件,整个活动以小纸牌旅行为线索,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不断挑战,引导幼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断探索。随着纸牌旅程的进行,小朋友帮助纸牌解决困难。活动情景化、游戏化,在情景中引题,在游戏中学习,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合作的快乐、游戏的快乐。

并且,我在课前与孩子进行联谊,让他们欣赏我的魔术,并且会对纸张进行变形,继而能把经验迁移到纸牌上。整个活动体现了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四、说过程。

整个活动我分三个环节。

一、以纸牌魔法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第一环节出示扑克,激发兴趣,以纸牌魔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并请幼儿讨论回答,再现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勾起幼儿好奇心,引领幼儿进入第二环节欣赏扑克,了解特征。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请孩子们自由地欣赏牌,再现幼儿的已有经验。

二、以纸牌的故事为线索,引导大胆探索。第二环节是活动的重点所在,主要以幼儿自主探究,教师积极地引导来开展活动。

因此我设计了3次探索活动。

(一)第一次探索让纸牌站立的办法。随着小纸牌产生了想要站起来的愿望,激发幼儿的正能量,让幼儿发散思维,帮助小纸牌实现愿望站起来。

(二)第二次自由探索让纸牌站得更高的办法。小纸牌又一次遇到了困难,他想站得更高。这一环节把难度增加到用多张牌进行垒高。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进行知识迁移和提升,借助更多的纸牌,让纸牌站得更高。

(三)第三次合作探索让纸牌叠成纸牌楼的办法。第三环节难度又增加了,并且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索,体验科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

三、欣赏纸牌楼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鼓励幼儿再创造。

在这一环节中把玩牌与跟吉尼斯纪录结合在一起,了解到关于搭建纸牌楼的独特性以及无穷的创造性,将活动再次推向高潮,通过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需要,又能拓展孩子们的认知经验,让幼儿了解到扑克牌不仅仅用来娱乐,还是高尚的益智用具,同时挖掘扑克的所蕴涵的教育元素,拓展幼儿的思维,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幼儿再创造,使活动得以继续延伸。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题材来自于早期教育美术版中提到的一个操作创意“魔法纸牌”,它用插接的方法把扑克牌拼接成许多有趣的造型,我觉得比较有趣。于是我便添加上了活动目标,赋予活动流程,把该操作活动设计成一个艺术创意活动。之后在与邓老师的交流中,她告诉我他们班的孩子有很多都很会玩扑克牌,建议我去了解一下孩子的玩法,后来我发现孩子们还会用一种折叠的方法拼搭扑克牌,于是我把早期教育上提到的插接法和小朋友的折叠法都吸收到该活动中,力求通过更多方法的启发让班内的孩子们玩出更多的创意。于是我把活动第一目标定位能有创意地用拼、搭、插的方法设计出各种造型。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一个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耐心细致,一步一步的努力,这个活动不仅要锻炼孩子的创意更需要提升这种创意背后的精神即耐心、合作、细致、踏实……于是我把在操作时体现耐心、合作、细致精神作为第二目标。接下来是我对本次执教之后的一点反思:

1、活动内容过于满、多,把本次活动定位两课时较为合适。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后面两个环节,第一、二部分如果作为课前准备,或者干脆作为第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后面两个环节能更有效的去达到活动制定的目标。

2、在细节处理上还必须花功夫。比如我在示范的时候,我发现让孩子看着我做完一个作品比较费时,毕竟一个活动更多的实践留给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听课老师建议我在教育准备的时候做完一个成品,这样可以示范完基本步骤后,直接出示成品,既清楚又明了。

3、用不同的方式拼搭出不同的扑克牌造型,玩的就是一种创意的精神,每次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我自己也在不断地自我学习、向孩子学习。我们说创意学不来,但是创意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创意的能力是可以练习的,比如扑克牌这个东西,我相信还可以执教一堂数学活动,比如10以内加减、组成等,还可以设计成一个艺术活动,比如欣赏各式各样的扑克牌造型,设计扑克牌造型等,甚至是音乐活动用扑克牌打节奏……换一种方法,换一个角度,创意之花无处不在。

《有关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