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五年级语文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左公柳》记叙了作者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全篇按照“总起引入一具体分述一总结抒情”的思路行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题目一语双关。“左公柳”既指生长在千里戈壁滩上的大柳树,更指为保卫新疆、建设新疆,作出巨大贡献的左宗棠。
2、以“柳”贯穿整篇文章各部分,咏柳喻人。
3、课文夹叙夹议,既有对柳树的细致描写,也有对柳树的赞美;,既有左宗堂誓死抗敌的经过,也有对左宗堂英勇无畏精神的颂扬。
4、记叙有详有略。课文详细记叙了左宗棠收复新疆失地的经过,略写了建设新疆的过程。
基于课文的这些显著特点,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为: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课文的几种表达方法,体会左宗棠的爱国之情。教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现代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摸索的主体意识,教师作为主导者,要科学地组织双边活动.本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左中棠这个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强烈诚挚,根据这篇课文的特色,教学时宜采用读悟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读读——悟悟,读读——写写"的方式,在读中领会,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升华感情。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新课标中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剖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自动积极的思维和情绪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绪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奇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两点,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自读自悟,交换讨论,合作学习.
二是抓重点词句,悟文章写法,品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流程:
“疑学导练”四步导学是我校“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被实践证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这一模式设计了本课的教学。
第一步:疑:创设情景,质疑激趣。
上课一开始,我以课件辅助介绍左宗棠:他曾豪言: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是清朝一代名官,为收复新疆、建设新疆发展名族工业等方面立下赫赫功勋的民族英雄,再出示左公柳的图片:这是一株普通的柳树,然尔它却承载着一种精神,承载着一段永恒的历史,它改变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沙漠荒凉,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让学生对两个完全没有关联的事物进行联想,并把这个问题带入到下面的自学中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学法指导,自主感悟。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不是教师问出来、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中获得的,在学生求知欲望得到膨胀之时,我及时出示本课的自学提示:①画出描写左公柳的句子,想一想它与左宗棠之间有什么关联。②画一画,读一读课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段落,并做好批注。
此环节,学生带着自学思考的内容,自主学习,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来与文本对话。
第三步,导:以读定教,以导促读。
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我要及时和学生一道归纳出作者对柳树的描写、赞美和对左宗棠爱国壮举的记叙。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三件典型事例:主动请缨、抬棺出征、植树造林。让学生交流对划出的重点词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把小标题和对句子的理解写在课本,让学生初步掌握眉批和旁批的方法,最后点拨课文为什么以左公柳为题?让学生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怎样通过咏柳来喻“左公”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以读促写的工具性目的。
第四步,练:内化能力,练习巩固。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新课程规定的语文教学的本质。左公柳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很鲜明,以物喻人、抓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的品质,为此在本篇课文的末尾,我安排了小练笔,写一个小片断: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征。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训练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环节之中。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施教的“蓝图”,是教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的缩影。为此根据学生学习的思路,我设计了如下板书。既勾勒出课文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又加深对课堂所讲知识的理解。
22、 左公柳
借物 喻人
左宗棠
抓典型事例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S版六年级第六单元第25课,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单元内容是“校园生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由于家穷,在书店窃读的经过。作者在文中通过自语式的独白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描绘心境,表达情感,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的形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积累,所以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本文所写事情毕竟发生在二三十年代,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少年,他们对文中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和作者复杂矛盾善变的窃读滋味却未必能深入理解。根据这些特点,我把本文的教学安排了一课时,并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时快乐与惧怕夹杂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
4。受到作者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划出并且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窃读时 ……此处隐藏13397个字……中,为学生与老师进行口语交际提供了材料,帮助我们打开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有话可说,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这节课是否顺利上下去的关键。也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到有效和高效。
2、利用视频的超链接。老师还运用了视频的超链接,图片、音乐、文学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再现教材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以更好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一点黄荣华做得很出色。
3、介绍海伦凯勒与生命的不幸抗争的事迹,这一环节也利用了视频超接,这里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海伦凯勒,面对不幸的生活,她用自己生存方式,不埋怨,不放弃,笑对人生,让自己拥有坚强的生命力,战胜一切的苦难。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难得与珍贵,激发学生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欲望。
4、让学生谈谈自己还知道那些相关的例子和书籍。这里是一个机动的环节,有足够的时间时,我们做老师的有义务帮学生唤醒他心中的巨人。让学生明白,生活让我们乘受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当我们无法改变命运转折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安然接受现实,要勇敢地面对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对主题的又一次升华。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灯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中第三篇课文,这一单位的主题是“火与光”。本单位的学习,要让学生相识火与光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前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感觉课文中主人公所体现出来的好汉主义精力,从而受到主人公同心专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优美精力的熏陶。本文重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想,赞美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力,阐明本日的幸福生存来之不易,鼓励我们要爱惜、设置装备部署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提示“教学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文字,同时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一心为他人、甘于奉献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熏陶。”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下列词语:倚、憧憬、千钧一发、围歼战、璀璨。
2、能力目标:a、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学习本课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标:体会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特的见解。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读自悟、适时点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1、结合工具书,学习生字词。在扫除字、词障碍的基础上阅读课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读读课后的“金钥匙”,借鉴其中的读书方法,圈圈写写,批批注注。
3、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故事,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4、小组交流、讨论,班级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四、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设想(一)直接导入,回顾旧知: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回顾课文内容,进入主题)
(二)精读课文,品析人物(1)在学生快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灯光的词句,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课文有五处写到灯光。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
2、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3、他又划着一根火柴,……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从2、3句可以体会到郝副营长对幸福生活的憧憬)
4、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亮光,……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5、后来才知道,……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从4、5句可以体会郝副营长的牺牲精神)
6、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牺牲精神的赞美)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以体会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
(2)师小结:课文五次写到灯光;课文的开头意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同开头照应。这样的开头结尾,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样光明温暖的灯光、这样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忘记那些缔造新中国,给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3)齐读文中描写灯光的语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同时,通过在“读、悟、说、读”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发散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拓展延伸,畅所欲言:(欣赏都市夜景图片)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教师及时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让学生从现实中,从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设计下面的练习:你想对英雄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写简单的感受)
(五)布置课外作业:
1、摘抄四字词,并选择一、二个造句。
2、课后读读作者的其他文章,比如《后记》。
(这一关键的计划,重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后读读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对本文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五、说板书计划:广场引起回想幸福生存来之不易灯光往事献出生命(爱惜、创造)(王愿坚)广场缅怀战友板书我重要捉住两点来计划:
1、根据课文的写作次序。
2、紧扣文章重要内容,突出课文所表达的头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