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 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 情境设置法。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 诵读法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 质疑法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 画图法《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 学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 圈点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 文言文阅读法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诵读法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 讨论法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 画图法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 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 拓展延 ……此处隐藏2953个字……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入新课:先以简短的导语带出,然后放课件。
(解说:课件是以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开始的。用歌导入新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符合了词“合乐而歌”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词的音韵美,又通过幽怨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初步领悟到本词的感情基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复习词的知识。包括词的简介(定义、特点、分类),词的流派和诗词的欣赏艺术(知人论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华法,择善而取法,朗诵吟哦法)。
(解说:让学生对所学过的词的常识作一个总体上的回忆,对后面的学习有一个指导的作用。)
3、向学生展示学习目的。
(解说: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使教和学都有的放矢。)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悟。
①介绍作者与作品。
(解说:是为知人论世,对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作为对诗词理解的基础。)
②诗词诵读。
a.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b.评价朗读。(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语速舒缓、语调低沉。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c.学生朗读,试背。
d.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e.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f.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解说:朗读是诗歌学习最有效,最简单的技巧,“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读。)
2、分析作品。
①学生先听读该词,然后围绕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进而解决问题。
(解说:在轻柔的《琵琶语》的伴奏下,让学生闭目倾听课文的诵读,进行想象,想象场景,想象意境,想象词人的心情。为赏析、挖掘词的深层涵义打下情感基础。)
②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问题用幻灯片上显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开文自问,写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过着囚犯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然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觉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出奇,却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不会休,不会了,而人的生活,命运却时时在改变。时光流逝,往事随风,自然之永恒与人生之无常的对比下,生发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叹。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
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说课稿 篇4一、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能力目标:理解由于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关系,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负有责任。
思想觉悟目标:充分认识到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能够自省自律,避免做错事,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二、说教学重点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三、说教学难点:
成长带来责任
四、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授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模拟情境、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程序(说教学设计)
活动一:导入新课:
探究园活动指南
第一步:指导学生对这四个故事进行讨论。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分别分析,这四件事情是什么性质?是否与他们无关?
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二:他们这种态度存在什么问题?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不负责任的事例,指出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的错误。
第四步:结合问题四,学习心灵导航第二节,让学生归纳少年的责任。谈谈为什么应该承担这些责任,有没有能力去承担?如果有能力没有做到,是为什么?
活动二:讲授新课:
1.成长带来责任
(1)做人就要负责任
人生活在社会中,与社会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人依赖社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因此人必须对社会负责。
讨论:什么是“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份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所以,人生责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个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自身对他人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对个人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过错负责。
(2)成长带来责任
人在幼小的年龄,因为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是没有责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能力提高了,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人在少年时期要开始承担责任,就有了对责任的体验,这时责任还不是完整的成年人的责任,责任是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
责任心是分层次的,培养责任心的过程,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满足生物需求到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方式升华的过程。责任感的培养与学生能力的增长密切相关,具备相应的能力才有责任心可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责任感的内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
(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探究园”中的“个案研讨”:
第一步:指导学生细读材料。
第二步: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可以让学生以“小杉对自己的辩护有道理”作为辩题,请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做辩论。
引导学生认识人的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引出人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道理。之所以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这后果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好处,或者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
做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布置作业:为什么要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六、说教学效果
1、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2、来自日常生活的案例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