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时间:2022-12-15 00:13:5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1

新课程的改革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若想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就必须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年纪较小,大多还未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听不进老师的讲话等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对周围处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究。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科学引导课堂气氛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最佳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一天,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3、语言的生动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某一项内容时编一首相应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组成”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19好朋友,28最亲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儿歌中牢记10的组成。

三、结语:

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使学生们得到最好的发展,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2

教学格言:努力以自己的教学美,开启学生学习的乐与思。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在数学教学尝试采用快乐教学法。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我在一年级数学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此处隐藏25646个字……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 如何在一年级时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一) 不会表达

不会表达, 指的是学生有表达的欲望, 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或所受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尚不能做到表达得很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表达不完整。一年级的学生, 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不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们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词组或短语, 缺乏完整性。比如, 在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教师提问:“在这幅图里, 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蝴蝶。”教师接着问:“蝴蝶有几只?”学生回答:“5只。”从该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 这里的“5只”指的是什么, 并不能从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完整的话:“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 表达不规范。数学语言因其特有的学科性质, 应该是严谨的、规范的。但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比如, 在教学《几和第几》时, 教师提问:“涂色的灯笼排在第几个?”学生会回答:“第4个。”很少有同学能说出:“从左往右数, 灯笼排在第4个。”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清楚且规范的表达物体的位置, 很多同学其实是能够理解这个意思的, 但是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不能说得很规范。

(3) 表达缺乏条理。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有条理的表达对思维的过程有着较高的要求, 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思维的高度, 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是无序的。例如, 在教学《分与合》时, 教师会提问学生:“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时学生会回答:“7可以分成3和4, 7可以分成2和5, 7可以分成6和1……”显然学生大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这样的回答是杂乱无章的。

(二) 不愿表达

不会表达是基于有表达的欲望, 而不愿表达则是出于个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对表达产生了畏难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数学课堂交流时, 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 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光听不说, 即使是被点名发言时也是吞吞吐吐, 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语。这样的现象首先说明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时遇到了障碍, 不能很好的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是在情感方面, 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进而对数学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也缺乏表现的欲望。

二、提升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有效的数学交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一年级时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一) 学会倾听, 在倾听和示范中学习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学生只有在认真倾听了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之后, 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 明确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好语言。同时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中蕴涵了对数学语言运用的规范方法, 学生通过认真倾听, 可以帮助自己完善表达, 使自己的表达能够更严谨、规范、有条理。

从示范的角度而言, 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数学语言的语言应是逻辑完整、规范而有条理的。例如, 在学习《比一比》时,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谁比谁多, 谁比谁少”, 而不是简单的问“谁多”, “谁少”。规范的提问不一定会得到规范的回答, 但不严谨的提问方式一定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就是示范的作用。在课堂上, 除了教师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就是同学。一部分同学的表达同样会对另一部分的同学产生影响, 在思维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 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 求同存异, 取长补短。

(二) 有序指引, 给予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

小学数学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学会“让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学生来说, 讲给别人听, 往往比听别人讲更高效。学生能表达到什么程度, 就证明他们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的机会,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愿意说, 教师应毫不犹豫的给他机会说。而对于缺乏表达欲望的学生, 教师也应该鼓励其尝试表达。学生受到了鼓励, 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这也许会是表达的良好开端。

在给与学生说话机会时, 对于学生的表达也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有的学生很有表达的欲望, 啰嗦冗长的语言使得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无法理解到该生表达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序的指引、相机的指导, 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表达的方法。例如, 在教学分与合时, 教师一般会提问:“8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让学生一边说, 一边在黑板上板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没有顺序的, 一般是想到哪个就说哪个。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吗?”排好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反思, “在说分与合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遗漏。有序的表达是缜密思维的一种表现, 而数学就是这样一门严谨的学科。

(三) 丰富阅读, 在课外延伸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读书是学习的先决条件。阅读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 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阅读过程中, 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悟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文本除了基础的数学教科书外还有很多课外的数学读物。对识字量较少的一年级学生而言, 数学绘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故事图片中, 学习数学的语言, 学生可能会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有了兴趣, 才会学的更好。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多进行交流, 让学生把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父母听, 并告诉他们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对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思维过程需要依靠语言表达来呈现。教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参与数学活动,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史宁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学——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J].中小学管理, 20xx, (01) .

[2]季芸.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有序表达的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xx, (05) .

[3]席爱勇.数学表达: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范式[J].江苏教育研究, 20xx, (11B)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