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海伦·凯勒》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1穿过时空隧道,我们觅见十九世纪大洋彼岸美国的一位残疾女意,正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态度,触摸盲文,敲击情感之弦。她,就是后来被大学破格录取的海伦·凯勒。从此,海伦的名字就与战胜自我连在一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每每执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惊讶的神情。海伦,不仅成了美国人心中的一座强者女性的丰碑,而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战胜自我的楷模。当今,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感召下,执教《海伦·凯勒》,更令人反思多多。
一、目标定位
《海伦·凯勒》讲的是一位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美国残疾儿童战胜自我、刻苦攻读的故事。在老师悉心指导下,海伦凭着顽强的毅力,如饥似渴学习盲文。居然考上了大学,创造了动人的奇迹。学习本文,无论是对学生品格的砥砺,还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海伦的事迹昭示人们:对自己有信心,是所有“信心”中最重要的部分。缺少了它,精神生活就会颓废,生命就会瘫痪。因此,本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于战胜自我和刻苦攻读方面。
二、情感导引
海伦战胜自我,百折不挠,刻苦学习的精神源于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视,对目标的执著追求。这里,有家庭对孩子的厚爱,有家教沙利文不倦的教诲,有学校老师萨勒的科学导引。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2在第二课时教学的教程中,我没有按照划分的段落,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篇文章入手,以“看了课文,海伦·凯勒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什么地方体现出来?”这个主干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在对比中来谈自己的感受。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写,学生认为海伦是可怜的。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到海伦的不幸以及遭受不幸后内心的感受。有几位同学甚至认为,如果自己也遭受了这样的不幸,恐怕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读出海伦内心的孤独、烦躁与绝望。
当然,海伦更是可敬的,特别是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这主要体现在文章的2-8自然段。文中的关键句子,学生还是能够找出来,如:“她不分昼夜……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为使我的伙伴……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等等。只是朗读做得不到位,我也没有很好地进行指导。因此,也使得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
上课时,觉得自己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围绕着“可怜”和“可敬”这两个关键词进行教学。但这样“大刀阔斧”的设计,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要求教师的精心组织,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在这一点上,我和学生都显得准备不充分。
反思整堂课,其实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可怜”和“可敬”人为分割。遭受了不幸,海伦是可怜的,可她不是勇敢地活下来了吗?坚强地挺过来了吗?这不仅仅是可怜!分明让我们从心底里感受到了海伦的坚强、勇敢,她是可敬的!同样,在学习盲文和说话的过程中,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她可敬的一面。然而,海伦当时所面临的困难也让我们感到一阵揪心,这又何尝不让我们为之感到可怜呢?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海伦的“可怜”和“可敬”结合在一起比较合适。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3人间三月天,春花烂漫时,中华路小学 “展名师风采 显教育智慧”名师示范课展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此次活动迎来“刘**名师工作(坊)室”的部分成员及中华路小学教育联盟的兄弟学校30多位老师前来聆听,很好得起到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作为“刘**名师工作(坊)室”负责人,我选择了《海伦·凯勒》进行细读。我走进了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行行文字进入眼帘,一股股浓情溢上心田,海伦·凯勒——这个感动人心、顶天立地的名字让我肃然起敬。
本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龙头课,以感人的笔触讲述着海伦·凯勒“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爱的温馨,情的力量。我也如饥似渴阅读她的自传,寻找那股信念力量的视频资料,用她至高至上的人格魅力感召我。几个工作日后,终于形成自己比较满意的定案。3月22日早上第一节课,我和五年级二班的学生相互协作,快乐阅读,交流体验,感受生命之花绚烂绽放的美好时刻……自己感觉,课堂如流水潺潺,自然,和谐,现分享几点成功之处:
1、挖掘资源,巧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灵与强者对话。
《海伦·凯勒》一文中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所以对海伦“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艰难成长过程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因而,教学中,我用动情的语言渲染几种情境:这是一个春日的清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夏日的午后,早已过了吃午饭时间;秋日的夜晚,也已经很深很深,爸爸妈妈早已进入梦乡;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寒冷的冬天……等唤起学生进行角色移情体验,让学生的心灵驰骋于想象的天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让海伦的形象逐渐在脑海中丰满起来。并用自己的口说出海伦的心里话,这样似乎更真实,更贴近海伦的心了,而她不屈不挠强者顽强的毅力自然深入学生内心。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能力的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以上“读写结合训练法”充分挖掘文本资源,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既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使学生飞跃时光的隧道,走入海伦凯勒的内心世界,与主人翁同欢喜、共悲切。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丰满人物形象,从而得到情感的升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助于养成经常练笔、反思的习惯。
2、独具匠心,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进入高年级,课文篇幅加长,教给学生快速高效的读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所以我采用“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由中心入手抓住中心词“不屈不挠”去读课文 —— 划句子——“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默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扣词语——“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反复”“练习,练习,练习”等谈感受。让孩子细细品读,在书上做批注,抓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词句,渗透领悟。从抽象的高度概括到具体形象的语言文字中产生形象直观的画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的规律,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 ……此处隐藏11337个字……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引出本课人物。并通过展示人物地位,引出课文。
二、初读课文
1、 展示生字词
本课共6个生字,通过请学生带读字、并组词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同时了解班内学生生字词认识度。
2、 展示生词
本次我一共出示了20个课文中的词语。先让学生齐读,然后以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读,最后齐读。
3、生字辨析。
本节课我一共展示了两组生字辨析“躁、燥、澡、藻”和“绕、挠、晓”通过分析比较部首及部首所代表的含义,掌握形近字的辨析方法。
4、初读课文
课文一共八个自然段,指名8位同学分别朗读。然后简单点评。
5、多音字学习
展示文中多音字“扎”和“刹”。让学生随堂查字典,请最先查到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读音并组词。全班齐读多音字,并读出每个读音后所表示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文章分段。指名回答,然后ppt 展示段落大意。
2、教学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要求感情充沛。
⑵听第一自然段朗读录音。
⑶提问:听完后,你们的心情如何?(学生答:沉重、低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指名答:因为她的遭遇很不幸,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⑷出示课文第一段。通过ppt 图片(学生生活实际的照片)理解“有声有色”和“无边无际的黑暗”,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人物遭遇的不幸。
因为孩子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不易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塞住耳朵,让他们实地模拟一下,这样再进行教学,学生有了这些经验,更能走近海伦身边,走进海伦心灵,更能在自己的心灵上引起震动。
⑸品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
四、总结
提问:假如你是凯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本次课,是我在十里庙小学的第一次观摩课,也是我校“推门听课”的冰山一角。本次课共有10位老师参与到观摩中来。程结束后,各位老师也对我的教学过程给出中肯评价,对“查字典,理解多音字”、“第一段教学过程”等环节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让我获益匪浅。现总结如下:
优点:
1、查字典环节的设置,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重要意义。
2、生字词辨析环节,讲解仔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素养。
3、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学,通过展示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图片理解词语。
要改进的地方:
1、教学用语应简洁明了,板书有序,字迹工整。
2、导入语,以提问的方式切入主题,让学生来交流故事人物背景。让学生养成发问的习惯,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3、由于是教授五年级学生,生字词教学时间应适当,不可过长。并且,要挑出难写生字,进行范写,然后指导练习,同时注意纠正学生写作姿势。生字词要挑出重点词语,不可展示过多。
4、学生分段朗读过后,应进行“生生评价”,把评价权留给学生。
5、读中感悟,知识点应让学生自己把握,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不可一味灌输。
6、把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节奏,主次分明,环节有序。
很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同各位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倾听各位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意见。 让我更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快成长起来。“怎样让学生准确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如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达?”,这都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思考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充满创意的艺术,不知满足,不懈追求最美好的境界,是我们一起的目标。努力创设高潮迭起,真情涌动的课堂,需要我们多向思维,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战略。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还需要的是让学生激动了,陶醉了、感动了、成长了……正如李长红老师所说,“多考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将每一节课当成同学精神与人格丰富、完善的新的起点,教师应不囿于已有的经验,多一些用心与开拓,站在同学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经历一次次难忘的情感之旅,心灵之旅后,课堂才真正走向一个更美的境界。”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15本文是一篇传记,文章简单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海伦的经历。要想让孩子走进海伦,必须让孩子们充分地阅读文本,读出文章所没有提及的内容。让孩子在阅读中充实文章的内容。由概括的语言展开想象,并要求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丰富海轮的经历。
文章开头描写了海伦生活在无声的、黑暗的、无语的世界中,她为此脾气越来越暴躁。为了让学生明白她为何会这样,我提前布置学生在家闭上眼睛,捂上耳朵,紧闭嘴巴,试试看能坚持多久,写一篇体验日记。很多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一开始还觉得好玩,后来都忍受不了,感受这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海伦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美丽的献花她看不见,慈爱的妈妈她看不见,明媚的阳光她也看不见;悦耳的乐曲听不到,万籁的声音听不到,就连妈妈的呼唤也听不到。她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而且,所有的苦楚又没法述说,憋在心里,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健全人是多么的幸福。”……
有了这样的体验,在学习课文时,对于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就轻松多了。关于海伦刻苦学习的句子,课文写得很精彩,我就让学生反复读悟,从中感受她为了和人交流,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例如,在教学学盲文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找出描写刻苦地句子,写批注。在交流时,很多同学都找了这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他们有的从“拼命”、“不停”、“如饥似渴”、“摸出血”等词体会到她花了常人难以想象地心血,做了常人难以做到地努力。有的从“如饥似渴”地原意来体会,她地学习就像“干燥地海绵”,就像“渴极饿极的急需食物的人”;有的还联系自己,自愧不如……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让学生为刻苦而感动,最终让感动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在学习海伦学会盲文后,打开眼界的那个片段时,我让学生和第一段对比读。我读:“从此,她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生读:“我常常感受到一阵微风吹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海伦此时的心情。学生说,从这段想象中体会到了海伦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兴奋。她从没有看到过世界什么样,却能真切的感受“微风的柔”、“花瓣的美”,可见,知识对海伦的重要及给她带来了勇气和信心。
学完课文后,我请学生用一句话写出最想说的话。不一会儿,一句句话诞生了。“海伦,你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真令我佩服!”“海伦,看到你,想想自己,我恨惭愧,我一定以你为榜样。”“海伦,生活的强者,命运的主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们以海伦为榜样,共同努力学习吧!”……很多学生都写佩服她的勇气,佩服她的不屈不挠,都表示要向她学生。这样,榜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