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画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画风》教学反思1《画风》这一课主要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今天上了《画风》一课,也聆听了其他两位老师的讲课,深深地知道自己教学上的种种不足,尤其是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后,感觉自己在这节课上还有不少的地方需要改进。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朗读的目标含糊,应该要有明确的指定。
一直记得一句话:读书是有层次的。读课文要求:读要读好,有滋有味,带上表情等来读,读中有情,读中有悟。朗读是语文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节课在教学中我更倾向与训练学生的说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以致于朗读的次数不多,对朗读没有作出较好的指导。尤其是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应该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读出文中三个小朋友当时画画时的心情。还有,齐读时学生整体朗读状态不佳,喜欢拖长音,我已经多次指出他们的毛病,却没有适时地进行更正,我应该在找到他们朗读时的问题后重点拿出句子进行朗读指导练习,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他们的朗读感悟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一直感觉自己的嗓音不好,朗读能力也有限,所以深怕暴漏自己的缺点而耽误了此环节的学习,所以对于我本人,自己的朗读水平有待加强。
二、评价语言的运用不贴切。
对于学生的表现,老师应该给予正确并富有鼓励性的语言,不能草草了事。像一些常用的“不错”“很好”“很棒”,不能说不好,只是用的多了就让人感觉不好了。同时,这样的语言不够贴切,如果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又能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一节课结束了,但是教学工作是不断进行的。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等着我慢慢地探索,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让自己逐渐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希望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画风》教学反思2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评委、老师、同行们:
大家好!根据活动的安排,我向大家汇报一下《画风》一课教后的反思,请大家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9自然段时,展开小组学习,设计问题:1、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2、你们组最喜欢谁的画?让学生带着问题多形式感情朗读,通过自己在读中的体会,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以小组形式汇报。把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分别以诗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仿说、仿写,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话能力。随后我在引导学生朗读“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这些词组相关的文段时,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
以上就是这节课给我的点滴启示,教学是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积累的,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动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这节课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今后我会不断学习,向各位专家、各位前辈、各位同行请教,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画风》教学反思3开课真的是一件苦差事,从定下课题,到备课,到多次的试教,我曾多次怀疑过自己适不适合做老师,感觉自己好像越来越不会教书了。一篇课文拿在手里,想挑精华展示,却反而面面俱到,以致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落到实处,往往蜻蜓点水。经过同事们的指点,教案改了再改,课试教了再教,教到这个星期,感觉自己对这篇课文有点反胃了,上课的激情一减再减。今天总算熬到开课这一刻,完成任务的心情着实让人觉得轻松的。现在再坐下来仔细想,其实磨课的过程虽辛苦,但收获也是不小的。
我今天上的这篇课文《画风》是一篇非常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文章。“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于是,我将这堂课设计成两个版块。首先是解决“谁画风”,同时识记课文里的生字,因为大部分生字都藏在人物的姓名当中。其次就是解决“怎么画,画什么”的问题了。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学到这儿,可能有些学生也有了自己的办法画风了,于是最后,我就请学生来讲讲,你有什么好办法画风。
以上是我设计这堂课的粗略思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是朗读的指导。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4我们学校上周刚刚结束“语文主题学习”,我对它有了一点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画风》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尝试加入“语文主题阅读”。
上课伊始以谈话方式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你喜欢哪一季节的风?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我在恰当的时机说:“老师喜欢秋天的风,请你认真倾听老师朗读的这个片段,请帮老师回答喜欢秋天风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开始朗读,老师的朗读刚刚结束,学生就把小手举起来,回答的特别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接着我又朗读了冬天的风,请学生回答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冬天的风吗?
风摸不着,看不见,那怎样画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5课《画风》。《画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写三个孩子的相互交流,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
当学生在认读好生字,课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时,我还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课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画风的,请你边默读课文边动笔画出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同学们行动很快,大家都在读书,都在找 ……此处隐藏8287个字……的?”,我抓住重点词语,采用圈一圈、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快乐。但是由于对教材钻研得不够深,教材该挖掘到的没有把握好,让人有一种“走过场”的感觉,这样的课堂就缺乏了一些内涵。二、重视了朗读,忽视了个性;在本堂课上,我采用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懂得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但是,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如:学生都通过重读“弯弯的”等词语来表现风。现在想来,只要把表现风的那些重点词“斜斜的、弯弯的、呼呼地转”等再进一步挖掘下去,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这样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么朗读时就会有不同的味道了。
这节课让我明白了课上得有多深,关键在于教材研究得是否透彻。今后我会努力提高自己钻研教材的能力,使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画风》教学反思13《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周围美丽的景象,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校位为山头上,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学楼前话坛边沿上,画隔壁中学操场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隔壁中学操场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抽象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风》教学反思14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下列办法取得较好效果: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二、动手画风
在这一个环节里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因此,我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风后再动手画风。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拓展延伸中,我补充诗句“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引导学生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还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理论,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去实践、体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机智,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及时的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的教学瞬间,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来更好的胜任语文教学工作。
《画风》教学反思15《画风》以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朋友一起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在教学中以下两个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始终坚守“让学生读书,以读为主”这一教育理念。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少,生活素材的来源也就少而又少,所以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我们首先要注意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其次在抓重点句子品读课文的环节,更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训练,要给学生创设出一种品读语句,体验情感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体验,从而领会文本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文的最后还要再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整体回归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让“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这句俗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更让它来影响学生的一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我抓住二年级学生喜欢画画这一特点,我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练读、分读、竞赛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然后通过读后的理解,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笔画。再相继出示重点句:“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多么会发现、会联想啊!这时她的心情是怎样呢?教师借机指导朗读“我能!”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接着设计问题:“你喜欢文中的小朋友吗?想当这几个小朋友吗?”让学生再次读。以学生读为主,在多样式、多次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在这一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抓住重点句教学,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