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实习报告

时间:2025-08-28 17:15:23
关于考古实习报告3篇

关于考古实习报告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考古实习报告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考古实习报告 篇1

老师常说,考古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看来这不仅体现在它的不可逆性,还体现在,渺小的我们有限的力量,终究难以琢磨透彻千百年前古人的心思。12 月中旬之后,田野工作基本结束,大家都纷纷转入了室内。但忙碌的老师们依旧穿梭于田野和室内之间,带着技工师傅们一起坚持不懈地对遗迹性质进行着判断。有时回田野中再度确认遗迹现象时,看到老师们坐在地里,看着眼前连成片的探方,商讨着它们的性质时,我突然间感到了考古人的孤勇。那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只为了探寻清楚历史的真相。这是多么充满热忱的赤子之心。

周原是我考古实习的第一个工地,在此之前作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我,接触的文物大多在富丽堂皇的博物馆中,静静的立在聚光灯下,依靠花样繁多的辅助展品,试图向世人诉说自己背后的故事。而这次工地的实习,让我在它们被使用过,生活过的地方,在时间和泥土下,感受了他们最初的面貌。印象最深的是在 F2 的灶中清理出那件鬲的时候,周围的泥土仿佛在清理出它的那一刻有了生命,两三千年前有一户人家,在灶台边忙忙碌碌,它躺在那里,仿佛沉睡了千年,等待我们将它唤醒。

在周原发掘数月,也不免开始有了“思古之幽情”,看到破碎的瓦片、扰动的夯土不仅也感叹古人何曾想过他们的万千宫室都作了土,或许他们还在幻想着王权富贵子子孙孙永所用,可是经历了千年的变迁,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寂静的村庄,一切都是尘归尘、土归土。某些西周贵族尚且经不住岁月洗礼,消失在历史长河里,我们普通人恐怕更是如此。若干年后我们也一样消失于这个世上,不过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有限地生命中给世界留下一点亮色,也不辜负我们来着世界一遭。 看着这一千八百多页的报告,本来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来“千言万语”的后记,一定要记录实习的点点滴滴,一定要吐槽工地的酸甜苦辣,一定要抱怨修改报告工程浩大,但却一直删删改改,数次清零,不知道从何说起。所有周原实习的辛苦似乎一扫而光,只留下美好 静静回忆。说实话,在此时我内心没有波澜壮阔,因为我觉得周原的生活非常使人静心,值得花更多地时间去思考和回味。

在周原,我们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耕耘来翻阅这本无字地书,同时也将自己谱写进70多年周原考古的书册之中。穿梭其间的不是一个虚拟的自我代入的幻影,而是真实的站立着的实体。我们在周原的里散发出的主人翁意识和周原给我们的强烈归属感,都源于这一份可感可知、与我有关、与有荣焉的“真实”。

周原,在千年之前,于中国人而言是孕育、创造了中国人的理想——理想的治国方式、理想的伦理道德皆脱胎于这片膴膴土地;在今日,于我而言,周原是一次非常理想、几近完美的实习;在未来,于考古人而言,周原是薪火相传要为之奋斗的理想。理想程度颇高的周原、周原所蕴含的理想,将因世代相承而永恒。

我们应该向这些保护文物、保护历史古迹的老乡们致敬。从朝夕相处的民工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善良和对考古文博事业的支持。很多老乡都为周原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在我自己家乡那里,亲戚们对考古所知甚少,甚至存在严重的误解。但是在周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如果考古学自己不给大众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又何来理解与支持。考古需要主动走向大众,展现最新成果,而不是原地等待。

也曾认真的思考,田野考古实习给予了我的是什么呢?是贯穿始终的严谨学术思想,是烈日下挥汗如雨而从不抱怨的坚毅品格,是室内整理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是在赶制出报告那一刻大家脸上开心的笑容。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初衷,也许以后,我们再也不会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单纯的共同为了一个目标共同的努力着,田野实习,给予我的最重要的或许是一场返璞归真的洗礼,让我在这场洗礼中历练和成长。在这场历练之中,让笔者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方方面面,见识了考古工作者身上许许多多可贵的品质,在这远离繁华的小村庄里,远离喧嚣,让笔者懂得了要始终以一种谦逊的、平静的心去尊重学习,尊重生活。

美好的终究不会逝去,我会将其永远的留在记忆里!

这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每一位田野工作者对待每一个判断都必须负责任,对待每一个遗迹的发掘都必须秉持着严谨科学的理念,对待每一个遗址都必须怀抱着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件浪漫的事情——Life is just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here.有许多东西,许多前人留下的印记都在静静等待与我们跨越千年的会面,而我们在挖到生土之前永远不会知道下一铲下去会遇见什么,总是在紧张而充满希望地期盼着,那常常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会面。

岐怀渭抱,周原是每一名考古人心向往之的圣地,礼乐教化,周原是天下中华儿女根与魂的故乡,这段实习经历注定在我心中留下终生的记忆。

的确,田野考古实习对人的耐力、抗压能力及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在室内整理阶段感觉尤其明显。第一次尝试连续十几天的高强度工作,第一次类型学分析失败,整理自己材料时发现前期田野工作的巨大漏洞,最后一天硬盘被自己摔坏的心理崩溃等等,时刻都在考验,时刻都需要我们极速成长。这种生活带来的碰撞与冲击反而让人真切强烈地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是大学生活的舒适圈所不能给予的。

现在想来,一波三折的发掘经历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而实习过程中经历的失望和惊喜又何尝不是缩小版的人生常态。老师们常说,“考古是一种生活态度”, 我想,这种充满未知、永葆热情的工作和生活,才真正有着永续的魅力。

在象牙塔内独坐书斋终归是纸上谈兵,场景从繁华喧嚣的北京城变换到只有麦田犬吠相伴的召陈村,从教室图书馆转移到田间地头和整理间,从埋首书本间到俯身灰坑墓葬上,我们对于考古的认识才算完整。

在我看来,考古是最充满人情味的学科,我们不仅要熟知过去,更要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尝尽其中酸甜苦辣,感受其中冷暖交替,只凭借某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考古是最需要团结协作的学科,所有人一起砥砺奋进,共同前进。这在我看来是考古鲜活的血肉所在,大家一起为这门学科添砖加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当然,若要评价在周原实习的生活,我定要说是三分艰苦+七分温暖。在一个近乎封闭的大集体中,虽然会有焦虑不安,也会有枯燥乏味,但是这样的集体却更容易放大每一份小确幸和小温暖,让我们时刻感受到我们是被关爱着的。

在发掘期间内,我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日子。我作为一名韩国留学生,在中国大陆上亲手发掘中国古代遗址与遗物,感觉我的每一瞬间都是无价的了。

考古学已经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许多新的科技方法运用到田野考古的工作中去,无论是现场测绘技术、分析检测技术、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等方 ……此处隐藏2759个字……依次发掘,以便发现和控制遗址、遗物现象,做好记录。探方要留剖面,以观察文化堆积的和层次。发现遗址后要事先观察分析其地层关系,按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仔细清理,并探明它们之间所在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部发掘过程中,都要做好文字、绘图、照相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

对于此次的实地考古学习,让我们意识到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相互作用巨大。首先狭义历史学对考古学的作用主要表在于考古学要以历史文献记载为确定课题与研究途径的重要参考,为考古学提供信息,为考古发掘提供一定的方面。同时,考古发掘遗物在上升到研究层面时也需要历史学做诠释。例如,在盘龙城考古发掘过程中,对盘龙城宫殿分布以及其作为商王朝的统治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的确定都需要历史文献的记载来作为研究的参考。

考古学对历史学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首先考古学的发展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历史观点。例如盘龙城考古改写了“商文化不出黄河流域”的史学观点。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是对商王盘庚迁都之前历史的有力补充,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商代早期起就共享着同样的文明。商文化南渐,加速了南方原始文化的解体和青铜文化的出现,同时大量矿产资源运到中原地区,又促进了商文化的发展。所以,盘龙城成为殷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坐标。

考古实习报告 篇3

为了配合11年北京奥运会敦煌研究院携手天津博物馆隆重推出了《丝路放歌情系奥运---20xx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而我则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此次敦煌展的一名志愿讲解员。

我们都知道敦煌石窟在中国,但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它的辉煌过去再为人所知,竟起于19XX年一次传奇性的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举世震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时逢晚清国势衰微,列强横行,藏经洞文物惨遭浩劫,其结果是发现的数万件文物流散异国他乡,写下中国文化史上最伤心的一章。待到国人惊魂甫定,回首西顾,犹幸它的母体——敦煌石窟本身,依然静默地屹立在大漠深处,遗留下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成为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

百年沧桑,古老的中华重新崛起于世界东欢迎;并昭示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再造新的辉煌。

这次展出为了让观众对敦煌有全面的认识,我们的展出分为以下几个大块: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3,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被劫史实展示4,敦煌藏经洞文献展示。而我们的讲解就是带领着大家全面的欣赏这些瑰宝。

1,序幕展示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敦煌会有留下这么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从历史追溯渊源。答案就是:丝路咽喉,文化重镇。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通漠北,是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荟萃和集散之地,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敦煌郡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处的地区,欧亚大陆诸文明及多重交通网络在此交汇,是中国一体多元的区域文化重镇,也是古代中国与世界文明交往最频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

2,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艺术。这是展出数量最多,也是最吸引观众之处。图版展示的敦煌石窟建筑、复制洞窟、敦煌石窟彩塑、敦煌石窟壁画。共有6个复制洞窟分别是:莫高窟158号窟、莫高窟249号窟、莫高窟220窟、莫高窟45号窟、榆林29号窟、莫高窟17号窟。复制洞窟除158窟外都是1:1临摹复制,也就是在真正的敦煌这些洞窟是什么样子,我们在这里展示出来的就是什么样子。这些复制洞窟都是敦煌石窟中的代表。就像开凿于南北朝西魏时期的249窟,此窟壁画内容中最富特色最有意趣的是窟顶四披的壁画。覆斗形窟顶,中心饰垂莲藻井,四披“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上部为天空,是神仙的世界,正披画阿修罗王、前披画摩尼宝珠,都是典型的佛教题材;右披和左披画东王公和西王母,较多地体现神仙思想;四披下部绕窟一周则尽是山林野兽及狩猎等地上人间的生活场景,构成天地神人共处的想象空间。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里壁画的内容融合了佛、道和中国古神话。我们可以看到佛教中的阿修罗,道教中的飞仙、东王宫、西王母,还有古神话中的风雨雷电四神。这些充分说明了佛教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深受我们文化的影响,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和东南亚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更能反映这种中国化的还有这座石窟两侧壁画中央的说法图,在说法图里我们看到四尊飞天,有两尊是典型的西域式的飞天,她们的特点是上身裸;而与她们形成对比的则是身着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我们都知道正是我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才产生了大袖长袍的中原式飞天。文化的交融在这里又一次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建于初唐的220窟,记载了明确的开凿时间,典型的家族窟,翟氏家族历代供养了300余年。莫高窟中的特窟,建于盛唐时间的45窟,正壁佛龛中保存非常完好的佛、弟子、菩萨、天王塑像,美轮美奂,形象逼真。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做盛世唐风。榆林29窟,带有浓厚的西夏特点,走进她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莫高窟17号窟,她的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藏经洞。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近代的劫难,从这个不到十米见为,塑造和描绘的结合,表现人体的肌肤,面部表情,须发的蓬松,服饰的质地。它是石窟艺术的主体,信仰崇拜的主要偶像,与石窟建筑,绘画共同构成完整的石窟艺术。现在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公司的其他员工对我也就十分的照顾,给我解释工作时都十分耐心,有什么不懂得的事情请教他们时,无论多么复杂他们都能不厌其烦的帮我讲解,有时还会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去做。

作为一名内勤,每天做的工作都很琐碎,每天做的也都不尽相同,这和我在社联办公室的工作也有了共通之处,让我更好更快的适应一个新的环境。作为内勤要尽全力为外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我手头工作做完后也会尽自己所能帮助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他们在宣传册上盖上他们的名字和电话再打包帮他们拿走,或许事情并不复杂,但是这样能让辛苦了一天的他们得到片刻的休息,我也是非常开心的。

这一个月让我了解了工作的艰辛,内勤每天有做不完的小事,而且要仔细、认真,不能出一点差错,否则错误很难查出来。外勤每天东奔西跑,风吹日晒,有时连水都喝不上,离办公室远的地方坐车得两个小时,还要提很多东西……一直在社联工作着,曾以为自己早已能够适应社会上的节奏,面对工作也能够比其他人显得更加的从容些,不过真的实践了才发现,我还差得很远。社联只是让我们初步适应,它与实际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区别,这次的实践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当然,工作虽然辛苦,可是有时的一句“谢谢”或者“干得不错”就能让我无比快乐,忘了所有烦恼。

最后还要感谢学校让我们走出校门感悟工作中的辛酸,更要感谢国家干细胞产品产业化基地间充植干细胞库的各位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实习的场所,及各位员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一个月的经历将成为我以后工作时的一笔来之不易的宝贵财富。

《关于考古实习报告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