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4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四大名著中最喜欢看的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绘了一个动荡的时代,一群动荡时代的崛起英雄。 时代是大环境的必然趋势。 善,恶,智,愚,信,疑,明,暗。 但是,真正英雄的境界不是为自己创造舞台,而是为人民创造时代。 其中,我喜欢最好的“桃园”这个好故事。 上面写着:刘蓓,张飞和关羽,偶然在一家茶馆见面,三个人在各个方面都相处融洽,在桃园成了兄弟,一起参军。
故事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书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空城计等早已是家喻户晓;那些闪烁着艺术光辉的典型人物,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狡诈多疑的曹操等也是人尽皆知。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关羽这个人物,他重情重义,忠肝义胆,英勇无比,在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时,关羽还依旧和手下将领喝酒吃肉,谈笑自如,由此可见,关羽的气度是多么豪迈!可无奈“骄兵必败”,在关羽攻打樊城时,陆逊只不过用了一个计谋、一封信,就把一代名将骗得晕头转向,最后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关羽的性命竟落在孙权的手上!我为关羽而感到惋惜,惋惜他一生锐不可当,却败在自己的虚荣心下。同时,我也从关羽的失败上悟出了一个道理:谦受益,满招损。我要把这句话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有人问:你觉得哪一部分让你感触深刻?我会回答:当然是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一气周瑜讲的是诸葛亮如何夺荆州和南郡。他先让周瑜去打,周瑜使计让敌人出城,准备改天再把两座城攻下。可诸葛亮却趁没人时,攻下了两座城,把周瑜气得箭伤冒血。
随后诸葛亮又帮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这件事差点没把周瑜气死!
最后一气是诸葛亮不光破了周瑜的计谋,还寄去了一张连劝告带挖苦的信。这封信气得周瑜头昏目眩,又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所以长叹不已。最终周瑜哀叹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最后合上了眼睛,一命呜呼了。
读到这里,我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睿智以及他宽广的胸怀。她不仅把周瑜耍得团团转,还能趁机拿下两座城……他的智慧让我十分敬佩。同时他在周瑜死后给周瑜吊丧,还为周瑜题诗,陈述了对周瑜至死的伤心之情。这让我觉得诸葛亮的心胸宽广,毕竟他们还是一对敌人啊!
除了诸葛亮,我觉得周瑜死的活该。如果一个人的心胸太狭隘,一定会像周瑜一样被活活气死;如果一个人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广,这样的人才算聪明。
请大家做个聪明的人,心胸宽广的人吧!这样世间会充满和谐,没有嫉妒。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既有精致细腻的细节描写,也有简练概括的轮廓勾勒。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以至于我是常常看的废寝忘食。这样一本《三国演义》,会是我终身受益。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暑假里,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有一个举世闻名的人物:诸葛亮。提到诸葛亮,你一定会想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这样的词。但是,诸葛亮的一次次成功,真的是因为他神吗?
诸葛亮有两次成功的借。
第一次是“草船借箭”。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于是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以此来害他。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立下军令状。他找到鲁肃,请他准备20条船,船上插满稻草人,蒙上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要有20个军士擂鼓呐喊。他的计划不能让都督知道,不然就全完了!鲁肃答应了。第一天,第二天,没有动静。第三天凌晨,诸葛亮叫上鲁肃去取箭。到了江上,雾很大,隔着几米看不见人。诸葛亮逆水行舟,到了曹操的水寨。诸葛亮让军士们擂鼓呐喊。曹操看不清虚实,于是让将士们射箭。射到天明,雾渐渐散去,诸葛亮让军士们一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又吩咐调转船头,顺水行舟,很快就驶远了,曹军再追也来不及了。回到岸边,军士们一数,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周瑜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矣。”
第二次是“孔明借东风”。周瑜因为发愁曹军实力太强,所以病倒在床上,无数的名医都治不好。诸葛亮来了,他对周瑜说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说自己可以借来东风。周瑜一听,病马上好了。诸葛亮让周瑜为自己准备一个台子,插上旗子,台子周围要站着士兵,眼睛都看着旗子。准备好了,诸葛亮登上台子开始做法。做了三天法,东风骤起!
这就是诸葛亮两次成功的借。仔细想想,诸葛亮的成功其实是靠着三识:识天文、识地利、识人心。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必有大雾,借东风也是他预料那夜必有东风,这是识天文;知道什么时候改顺水,怎样顺水,这是识地利;知道周瑜心胸狭窄,一定会加害他,东南风起之时,就是他逃回之日,鲁肃忠厚老实,以大局为重,一定会帮他完成任务;曹操疑心重,决不敢派船出战,这是识人心。把“识天文”、“识地利”、“识人心”,总结来说就是一点:知识全面而准确。所以诸葛亮的“神”,其实就是因为他有广博而雄厚的知识。
诸葛亮在帮刘备平西川、定益州、安西羌、六出祁山的征战中奇计倍出,都是知识雄厚、灵活运用的成果。制作木牛流马,发明连发强弩,真是识多而活用。看来诸葛亮深居茅庐中,却在刻苦攻读高端科技。
在生活中,一些科学发明,如高铁、飞机、航天飞船等都离不开全面广泛的知识。如果只有单一的知识,是无法做出更好的东西的;而当知识全面了,才有能力创造出更先进、更便捷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向着能力的全面性努力,学习中也要向着知识的全面性努力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不读三国,怎知英雄?都说“男孩看三国,可添英雄气”三年级时,妈妈给我买来《三果演义》。打开扉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读起来荡气回肠,余味无穷,让少年的我沉醉其中,向往着那英雄纵横,逐鹿天下的三国时代。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成功塑造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如此鲜活的形象,有“宁将我负天下人,休将天下人负我”的一代枭雄曹操;爱民如子。以贤德服人的刘备;手执青龙偃月刀的义士关习;勇猛耿直的张飞;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在这群英雄豪杰之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关羽关云长。
骁勇善战·猛土
“将军秉天姿,义勇冠今昔。走马百战场,一剑万人敌”这首诗写的就是骁勇善战的关羽。关羽温酒斩华雄,董卓的手下华雄打败了许多大将,正在营前挑战,关羽亲自请战,说如果斩下华雄的脑袋,就砍下他自己的头。曹操听了,很佩服关羽的勇气,于是亲自为关羽倒酒,但关羽却说:“没事,斩了华雄,再喝酒也不迟 ……此处隐藏8919个字……义》是一本很好看的书。可我总是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本书,因此感到很遗憾,终于等到了假期,我拿出爸爸的《三国演义》翻看起来,阅读了许多章节以后,果然,真像爸爸妈妈说的那样好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回《空城计》。这一回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遇事不慌、机智勇敢的特点。
话说南方安定之后,诸葛亮终于可以开始伐魏大业了。几场战役打下来,蜀军胜多败少,形势非常乐观。可麻烦事来了:司马懿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这边逼近!因整个城里只剩下了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对方却拥有十五万兵力,所有人都吓得脸色惨白,大吃一惊,但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并且下令:“第一,收起所有军旗;第二,所有站岗的士兵都回到营里,大家都不要出声,凡有大声讲话者,一律斩首;第三,四面的城门都打开,每个城门前留二十个军士装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清扫街道。魏军一到,大家都不要惊慌,我自有防御敌人的好办法。”大家虽然听得有点摸不到头脑,但都相信诸葛丞相的能力。等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诸葛亮披上鹤氅,带好纶巾,走上城楼,凭栏而坐。又令童子点上香炉,抱来古琴,他神情自若抚起琴来。
司马懿大军赶到,一看敞开的城门、扫地的百姓、先是大吃了一惊,再看见城楼上自得其乐的诸葛亮,又吃了一惊。心想:诸葛亮能这样悠闲,肯定早有防备,我一攻打必定会输得很惨。想到这里,司马懿还是撤退了。就这样,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危为安。
你看,诸葛亮多聪明呀!他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能随机应变,我们也应该向诸葛亮学习,遇到危险、困难要静下来想办法,不能慌张,勇敢的面对,做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我不由的想起,有一天我放学回家,走到家门口习惯性的摸口袋拿钥匙,突然发现钥匙不见了,家里又没有人,我也没有电话,急得我团团转。但是我知道只是着急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站在门口四处张望,想着办法。突然看到了前面不远处的小区超市,对了!我可以去小区超市里,让里面的阿姨帮我给妈妈打个电话,我自己就暂时在那里等妈妈回来。主意拿定,我抬腿就向小区超市走去……后来这件事还受到了妈妈的夸奖,说我没白读课外书,能动脑子解决问题了。
呵,三国演义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还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聪智,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我仿佛进入了另种境界。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这些我就不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是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 因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大片的土地,连少数民族都心甘情愿地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个国家中最强大最繁荣的大国,是曹操为魏国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的,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大英雄!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面。虽然“是非成败转头空”,但掩卷沉思,透过这厚重的历史,我们还是看到了古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历史沉浮,正应了那句话: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曹操同时代的人物评论家许劭称其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或许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误读。终其一生,曹操未取代汉室称王,始终以丞相自称,对被骂作汉贼不以为然。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若没有曹操,当时的北方仍将处于战乱之中。相反,他“治世之能臣”的一面却显现无疑。他在《观沧海》一诗中的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示出他政治家的博大胸怀。他选贤任能,不拘一格。他厚待关羽,任其过五关斩六将二部追究。他相信张绣,迎接许攸,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无遗一,念之断人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袁绍,其人“外宽而内忌”,终致官渡之战一败涂地。曹操对于成败看的也很开,赢了固然可喜,败了大不了重头再来。正是他的心胸成就了他的王霸之业。胸怀宽则举贤任能,胸怀宽则四海归附。真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个人的胸怀不仅影响一个人的事业,也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存亡。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诸葛亮三气周瑜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周瑜能知道吴蜀唇齿相依,与蜀国并肩作战,相互支持,则三国之势必然长久。然而他嫉贤妒能,气量狭小,“既生亮,何生瑜”,终致一代风流儒将一命呜呼,实为悲哉。
古人云:“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能有多大的作为,就必须有多大的气量,虚怀若谷才能海纳百川,聚集人气,成就伟业。成就伟业需要需要各种人才,正如小平同志说的,“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放眼当下,我们正进行着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果能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广泛吸引各种人才,包括外国人才为我为我所用,岂不善哉。“举贤不避亲,用人不避仇”,我们的政治协商会议就是团结各界优秀人才的良好平台,唯才是用,不因人废言,只要对社会、民族、国家有利,天下英才都可为我所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周旋于个人的利害得失,于国于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而莫能与之争。”我们立身处世,若有宽广的胸怀,就更容易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