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时间:2022-12-15 00:09:55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4篇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4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声名远播,流传已久的励志类书籍。有人说:“读一本好书,精神就会得到一次升华。”当我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感动了。这本小册子讲述了一个简单但有深厚意义的小故事:美西战争中,罗文中尉为完成上司交给的任务,在根本无法预知环境恶劣程度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使命,把一封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故事简单得像一张白纸,却在近百年时间内,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无数次学习讨论的热潮。为什么?我想,这本书所揭示出的敬业、忠诚、勤奋的精神,正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阿尔伯特.哈伯德向世人揭示了成功的真理。我从来未像现在这样深刻的理解“忠诚、敬业”的含义。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在许多时候,许多情况下,简单与复杂、局部与全部、平凡与崇高,竟是如此的接近。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获得他人的信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它激励着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的成长;诚实是做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根;诚信是一道风景。它如洞庭湖烟波浩渺,气象万千;如扬子江汹涌澎湃,势不可当;又如莽莽昆仑巍峨挺拔,茫茫戈壁广袤无垠。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市场经济时代,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泉。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诚信是一切道德之基础,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诚实守信,对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对他人,是一种交往的道德,是气魄和自信。在学习中要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守信守诺,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对同学要以诚相待,相互协作,共同在知识的海洋里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大有小,知识面有宽有窄。而一个人最重要的态度之一就是诚信,你一定要让人信得过你,而不要让人时时事事提防你。当周围的人都信任你的时候,你就真正具有了诚信的口碑,那么就值得被委以重任。记得有一次,老师邀请我参加学校的艺术节比赛,我爽快的答应了,但是由于贪玩,未能好好对比赛进行准备,到了比赛前的三天才“临阵磨枪”起来,比赛前望着胸有成竹的其他参赛者尽情的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而自己对比赛的信心微乎其微,终于未能取得好成绩,想起比赛前的“一定尽我所能”的承诺,现在又辜负了全班对我的信任,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遗憾;从此,我改变了自己,只要我所承诺的,我都尽力而为,决不食言。在学校组织的各级比赛中,常常出现了我的身影,有着充分准备的我,表演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那次比赛中被诚信考验打败过的我已不复存在,我用光辉的成绩换回了自己宝贵的诚信,换回了大家对我的信任。因此,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树立诚信第一的意识,是一个人,更是一个集体的精神财富。推而广之,诚信精神也是一个国家取得长足发展的基石,只有遵循诚信原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制胜筹码。

在读《致加西亚的信》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句;“文明,就是孜孜不倦的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主动力,就是来自当那些对事业忠诚、执着、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正是他们推动了社会进步,开创了未来。在他们身上,你找不到消极、听不到牢骚抱怨,你能看到的只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就象张骞出使西域、宋代鉴真东渡,那样无不让人敬佩,然而对张骞和鉴真大师来说,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和心中的使命感,却开创了一片天地,推动了一方文明,从而永久留青史。看看吧,诚信何其可贵,何其重要。诚信不可抛!惟有诚信,才能让你的生命如同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永不枯竭!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2

当读完《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后,给我的第一感受是:为罗文的勇敢、超高的执行力及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赞叹的同时,更钦佩麦金莱总统和情报局长瓦格纳“选对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整个送信的过程”和“罗文做事风格”做简要的分析;

一、纵观整个送信过程来分析得到:

1、选对人,做对事,人岗匹配是关键;致加西亚的信,最重要的是善于发掘能把“信”送到的那个人。文中也突显了瓦格纳的知人善任。如果阿瑟.瓦格纳上校给麦金莱总统推选了一位过于耍小聪明的“罗文”去办事,把信件仍之一旁,逃之夭夭。那也没有后面勇敢罗文的事情。历史上可能会出现一个惨痛的教训;能够把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交给一个人去完成,可见责任和信任的重要性。选对人在文中重要性尤为凸显;(加西亚在给麦金莱总统回信中,也提及到:感谢您让这位年轻中尉派到我的面前,让我有机会认识到一名真正的勇士)。

2、信任是基础,更是一种无言的使命。当麦金莱总统说:找一位能把信送到的人时,情报局长阿瑟.瓦格纳豪不犹豫的推选了罗文,而麦金莱总统毫不犹豫同意重用罗文,证明麦金莱总统举重若轻的精明之处在于对瓦格纳的的信任、情报局长对罗文的信任。正是这层达成信任的三角关系,使得整个送信过程变成了:与国家存亡、共命运的的个人“责任感”升华为“民族使命感”。

3、提高执行力、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的基础是信任。罗文的成功离不开戈瓦希奥、车夫、利奥将军等人的帮助。在整个送信过程中,大家的相互配合、相互信任、较高的执行力才使得结局非常圆满。如:当罗文三番五次的试图与车夫说话时,都是以失败告终,最后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让罗文感到很奇怪的是,整个行程仿佛是事先安排好的,没有一句不必要的话,连一秒钟也没有耽搁。这些案例足以证明超高的执行力和协同作战的重要性;

二、罗文做事情的特点值得学习:

1、坚决服从、勇于担当:罗文面临这样紧要关头,当通知他去送信时,对领导不做任何提问、不讲条件、保证完成任务的态度值得学习。文中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例子:消极怠工、耍小聪明等等,那一类的人可能认为:罗文很傻,但我想说的是:傻人有傻福。

2、机会是留给有准备头脑的人:能够具备能够让人放心把“信”交给你,这是能力和信任的体现。当麦金莱总统需要一个特使时,军事情报局推荐了罗文.相信当时的军事情报局不会仅仅有罗文,但罗文却是最具备“送信”条件的人。所以,机会是留给有准备头脑的人。就像小米的雷军曾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而鲜为人之,后面还有一句更重要的话: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证明了雷军就是善于把握风口的那个人,风口是面向所有人的,但能把我住风口的人,把风口运用到最佳才能的能力的体现。罗文正是这样的人,具备让对方信任的条件,不负众望,满载而归。

3、忠诚和敬业:以完成目标为己任。文中提到:当我一想到自己将要去完成任务,这么美丽的景 ……此处隐藏15213个字……讲述了罗文送信给加西亚将军的经过,而这部分显然并不是文章主要要讨论的内容。作者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由送信这件事所引发出的思考——现代年轻人尤其是职场中的年轻人,他们最欠缺的品质到底是什么?

总是从老一辈的人那里听到对于现代年轻人的评价,说的最多的除了“富有个性”“创造力强”之外,最多的评价就是“懒”了。现代年轻人的懒体现在方方面面。工作时的投机取巧,不愿意付出全部的努力,但却想得到完美的结果。在思考问题时马虎轻率,懒得多思考,导致总是出现“意外”。无论做什么我们总是“三分钟热度”“浅尝辄止”,我们懒得坚持,缺乏恒心。我们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懒惰的表现,但对于抱怨我们却激情很高。我们经常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工资太少、老板要求太高、没时间锻炼、没时间提升,我们抱怨一切,但从没想过如何改变。抱怨并不能让这些问题解决。相比之下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力、意志力与自律意识。不要把工作看作是在给老板干活,从一件又一件的工作中积累到的经验是谁都无法从你身上拿走的。想一想当你抱怨自己工作太多时,是否是由于你无休止的拖延,直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想一想你是否将大把的空闲时间都消耗在了韩剧与购物网站上。“自律方能自由”,没有人能限制你、压迫你,除了你自己。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他们“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人们看重的似乎早已不是“两弹一星”“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的这类精神。一个小我10岁的弟弟,在我问他你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时,他不假思索的回答能赚钱的,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已经满眼满心只剩物欲与金钱。就像文章中作者提到的“我们能不能不要只为了薪水而工作”,现代的年轻人都值得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巴菲特在一次采访中说道“直到今天我任然愿意每天早上都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热爱,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也超越常人。爱上自己的工作或者做你爱的工作,你会发现你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你会为自己每天的一小点进步欢欣雀跃。

你是否也会因为别人比较而过的压抑痛苦,你哀叹自己的平庸无能,羡慕别人的成功。但如果你转变思想将比较的对象换为自己,那我们只需要每天都比昨天聪明一点点,我们就是成功的。善于积累这些每天的一点点,终将使我们走向成功。以我自身为例,我对于英语学习总是充满了不自信,我感觉自己的英语太差完全不能和别人相比,我也不敢说出口,害怕别人的嘲笑。但某次在坐地铁时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那天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我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到站后上来一名男子,他带着耳机嘴里念叨着什么,开始我没有听清,还想着要离这个神精兮兮的人远点,车里的人也都已异样的眼光看他,但后来我发现他在联系英语,口语很重,发音也不准,但是听着他一直在重复,在努力。我突然觉得感动,我回想自己,缺乏这种信心与毅力。我们要在乎的是自己的未来与发展,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别人的目光其实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起不到任何影响。建立对自己的信心,是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亲爱的伙伴们,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像罗文一样的人,做一名能将信送至加西亚将军手里的好士兵。我们需要学习罗文的精神不仅因为他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员工,更重要的他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名对社会不可或缺的人。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4

在去年我看到一本书《致加西亚的信》,作者是〔美〕阿尔伯特·哈伯德,我对这本书并不陌生,但也只是在几年前听说过,可并没有看过,我拿着这本书随意翻了翻,在名人评论上看到一段文字引起我的注意;美国总统布什的一句话: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还有其他的名人和报刊的评语,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这本书很短,短到令人吃惊,但我还是用了三个晚上来看它。因为它所发挥的影响力却并不小,是什么东西使这本书充满了魅力呢?

故事讲的是在19世纪美西战争期间,美方有一封具有战略意义的书信,急需送到古巴盟军将领加西亚的手中,可是加西亚正在丛林作战,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但是总统只是对安德鲁·罗文说:年轻人,你必须如期安全地将这封信交给加西亚将军。罗文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和条件,在历尽艰险、徒步三周后,穿过危机四伏的战场,完成了上级交代自己任务把信交给了加西亚。本文使送信变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成为敬业和忠诚的象征。罗文能够把信送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并不是因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是他的敬业精神。

敬业;这个经济社会永恒的词语当中,既包含了个人对事业的执着,又有对事业舞台--公司的忠诚!

我想这本书之所以能风靡世界,也正是它倡导了这种理念,对工作的忠诚与信念。在现代化的时代中、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自己目前的工作都不满意,所谓的“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而等自己真的失去目前的工作时,才发觉自己原先的工作有多好。我想每一个职业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别,而且一份付出就有一份收获,收获总是和付出成正比的,我为什么说“收获”而没用“收入”因为“收入”仅仅是“收获”当中的一部分,正如书中所说: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老板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工作经验,良好的教育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不要忽视了一份工作对于人内在品质和素养的深远影响。

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向我们阐明了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忠诚、敬业、服从、信用,现在的社会拥有这些的有几个人?如今像罗文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呢?我想真正的原因也许并不是大家不想做事情,也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而是在思想上存有“瓶颈”。主管给他的任务有一个,他的疑问却有几个,"我忙,没空"人少,没办法做到“我也没办法”让某某做可能会更好等等,而他提出这些问题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原因:

(1)提出困难,让你降低要求;希望你帮他解决困难;

(2)让你觉得让别人做会更好,那么他就可以偷闲了;

(3)有言在先,万一事情没办妥,不能完全怪他,你会体谅他的;

(4)太麻烦,又要增加工作量,还不一定做得好;

其实这些理由都是在为自己找的借口,为的是让自己不做事情,自己心里面也觉得理所当然。其实人害怕改变,特别是面对未知的事物都会产生恐惧、担忧…其实也就是缺乏自信心。

我很欣赏书中开始的那一段话;我相信我自己。相信自己的产品……我相信阳光、空气、菠菜、苹果酱、酸乳、婴儿、羽绸和雪纺绸。请始终记住,人类语言最伟大的词汇就是“自信”。就这么简单且又震撼人的语句,却把这本书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我并没有想象中的激情澎湃,感慨万分,因为书中所表达的精神我们都懂,也经常经意或不经意地这样做,让我感触较深的不是书的内容而是书中提倡的那种精神,服从本是下属该做的事,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像子女要赡养父母,吃完饭要洗碗一样天经地义的事,这本书内容简短平实,却成为了风靡全球、畅销不衰的励志经典,在于它倡导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信用、勤奋、敬业,这也是现代社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