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那是一座漂亮的大房子,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奢华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金碧辉煌,盛大聚会里客人快乐的交谈声、管弦乐声与舞曲声混杂在一起,似乎传遍了整个20世纪的美国。他就那样站在房子的最中心,环顾着自己奋斗的成果,可在他眼前闪耀着的,不是灿烂绚丽的舞池,不是,满盘无尽的美食,不是名流人士身上的锦衣珠宝,而是一盏绿灯。
在绿灯那头,住着他过去的恋人黛西,也住着他从前的一切美好。五年的血汗,五年的泪水,五年的隐忍,他所希望的只不过是回到从前。一想到要见她,他紧张、惶恐,生怕做错了什么事让自己的梦想灰飞烟灭;一见到她,他欣喜若狂,却又怀疑梦想是否真正成为了现实;她伤了他的心,他却不忍放弃最后一点已破碎的希望的残余,直到死,他都没明白,从头到尾,他的梦想只不过是一场海市蜃楼……从前的黛西早就已经死了,她死在了那个挥金如土的时代里,重现于他眼前的黛西只不过是一具自私自利、残忍无情、世俗拜金的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人们都说他傻,因为一个女人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可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他所追求的绝不仅仅只是黛西,而是从前那还未被金钱的腐臭味浸泡过的真挚的爱情,是从前纯洁清澈的乡间生活;他疯狂地想象着童话般的世界,就算这个世界里只有他孤身一人,他还是死死地空守在皎洁的月光中,凝视着远方若隐若现的灯火。
可他终究是被打败了。当他在这喧闹、鲁莽、迷乱的世界里伸出手想要去抓住已经如轻烟一般飘走的回忆时,他就注定是个悲剧;当他执着地抱着他所谓高尚纯洁的爱情理想不放时,他就注定只能在梦想中幻灭。他怎么斗得过这早已迷茫得不知所措的美国社会?他怎么斗得过这荒芜、扭曲、空虚的世界?
而盖茨比只是菲茨杰拉德的化身。与海明威一样,菲茨杰拉德属于“迷惘的一代”,在二战之后充满物质与欲望的美国,他根本不知道该追求什么,根本不懂得过去已经不可追忆了。这本书让我想到海明威早期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巴恩斯在战后醉生梦死、浮躁喧嚣的生活。他和盖茨比一样,沉浸在放浪形骸的痛苦与绝望之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只能一味地寻求刺激来麻木自己的心灵,直到自己的灵魂被浮华吞噬,只剩下躯壳一具。可与菲茨杰拉德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苦难中成长成为一个硬汉、一个英雄,成为了一个无法被命运打垮的人,而菲茨杰拉德却在苦难中毁灭,只留下一首令人哀叹的挽歌。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2看完盖茨比的遭遇,不禁为他感到唏嘘不已。当他还是一个穷小子时,却不合时宜的遇上了一个上流社会女子黛西,并把她作为一个理想的追求对象,到头来却是一场空,真情变为了俗物,甚至当盖茨比撞了黛西后来的丈夫的情妇时,黛西竟然把责任毫不犹豫的推给了盖茨比,盖茨比后来被杀后她也不为所动。盖茨比把爱情想的过于理想化了,任何东西都不能太过于理想化和程式化,必须与相应的现实相结合,更何况是在那么一个充满颓废感和无目的感,人们传统的信仰已经不复存在的美国。
每个人都必须有理想,理想是一个人努力和奋斗的动力,没有理想,大部分人都会被内心的那种原始的慵懒和惰性给拖垮,加上浮夸的环境,会使自己变得玩世不恭,也会失去原来的那份纯真。有理想终究是件好事情,但理想必须引导你走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并不断根据现实的变化来不断修改理想,使理想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情理。一旦现实与梦想出现偏差,那么理想就像一个失去了的磁性的指南针,指南针所指的方向就完全只凭借你自己的感觉与方向了,你接下去所走的方向也许都会是错的,这时你会怎么办呢?
毫无疑问的,你会买一只新的或是借一只,总之你不会再去用那一只指南针了,具体到一只指南针,大部分人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一旦抽象到人的理想,人就不那么容易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人大多都不想放弃自己已经为之奋斗过一段时间的理想,人们害怕改了之后仍然是错的,但是,不要忘记你改变了一次,就表示你又多尝试了一次,殊不知那一次的改变就正确了呢,你明知自己已经定错了方向,却因害怕或其他原因而不敢尝试,这不是得不偿失吗?与其一味的错下去,还不如主动的寻求不同的方式去改变自己的方向,机会不是用来随便浪费的,而是用来给又准备且又能够理性思考自己的人来不断提高自己的。
尽管有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失败,就像爱迪生,他为了自己发明电灯的理想,不断地坚持,也不断的尝试,尝试了1000多种材料,才给人类带来了最后的光明,试想如果爱迪生只尝试了其中几十次,或是只对一种材料而不断反复研究,不求改变和尝试,那么电灯的发明恐怕要推迟个好几十年,有人趁在他做实验时问他:“你试验那么多材料有意义吗?”爱迪生回答:“当然有意义,至少我证明这几种材料都不适合于制造电灯。”一语惊人,道破了尝试和改变的重要性。
也许爱迪生的发明是美国那个时代浮夸和堕落的社会氛围的催化物,但其本人却丝毫没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从这点上来讲,盖茨比甚至于菲茨杰拉德都和他有差距,盖茨比理想的单一化和追求错误理想,都使他的结果和遭遇可悲,盖茨比也是那个时代美国的一种本质的概括和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3不知有多少人是因为村上春树才读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但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电影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喜欢的美国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担任男主角,村上多次在他的作品里提到过菲茨杰拉德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次知道菲茨杰拉德是因为读《挪威的森林》,后来好奇,就决定看一遍《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事方式,通过尼克的回忆来讲故事,他既是当局者,又是旁观者。作为当局者,他是盖茨比的邻居,是黛西的远房表哥,是汤姆的旧相识,他和乔丹交往,参加盖茨比的奢华派对,帮盖茨比搭起与黛西重聚的桥梁,他目睹汤姆与盖茨比之间的冲突,知道茉特尔出事的真相,他处理盖茨比的后事作为旁观者,他从不识盖茨比到成为盖茨比的送殡人,这短短日子里的经历令他最终看透了他接触过的那些人,看清了他所生存的那个“黄金”年代的美国社会
我们通过尼克进入故事,以他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思考,通常运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这种叙事手法都会令人读得如临其境,真实感极强。
真实到连故事里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似乎都是应该被理解的真实,包括盖茨比。虽然盖茨比追求的是一个看似虚无的梦想,但他需要的同样也是一种真实,一个黛西,一段他自以为暂停的爱情。可是实与虚又好像是一体的,黛西是真实的,而盖茨比苦苦追求的爱情梦想却如他豪宅对岸的小绿灯一般虚无缥缈,黛西无情的离开,盖茨比的被害,葬礼的冷清盖茨比的苦心经营最终换来的是一场空,他追求的梦只是一个短 ……此处隐藏8932个字……读原著也没什么意思,所以看完电影并没有把原著找出来读一读。
后来在读《挪威的森林》时,男主和他的同学,最喜欢的书就是《盖茨比》,而且读过很多遍。其实村上春树本人正是如此,他对《盖茨比》的评价很高。他说如果没有与《盖茨比》相遇,他写出来的小说会与现在完全不同,或者也许什么都不写。
这让我对《盖茨比》这本书充满好奇,而且我在书店不止一次看到过《盖茨比》的不同版本在售。这是很难得的,书的销量也是一种魅力的证明。于是我开始阅读原著。
果然原著中有些细节是电影不能描述或者来不及描述的。毕竟电影时长有限,要对原著与以取舍,最终只是原著的压缩版。与看电影时的被吸引不同,此次读原著,更多的是感动和唏嘘。
感动和唏嘘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盖茨比对黛西的迷恋。
作者很会用对比的手法,盖茨比出场之前非常神秘,吊足胃口。出场之后又风度翩翩,与众不同。然而这些都是逢场作戏,当盖茨比真要与黛西久别重逢时,他表现得那么不安、紧张,就像他当年第一次看到黛西时一样。他忘了他现在的成功,他在黛西面前还是自卑的。他依旧渴望占有黛西,得到黛西全部的爱。
盖茨比对黛西不被时间改变的爱令人感动。但这会不会是因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就是因为当初没能得到,所以这个念头才深深扎根在盖茨比的心中?其实到最后,盖茨比心中的黛西早已经不是真正的黛西,而是盖茨比幻想出来的完美典范。
可以说是盖茨比对黛西的执念,导致他最后的死亡。而黛西,则逃离了一切,包括盖茨比毫无保留的爱。黛西是不是也在担心,自己根本没有盖茨比想象中那么好,如果离开汤姆,和盖茨比在一起,等到盖茨比对自己大失所望的时候,自己会不会一无所有。所以其实黛西的选择虽然冷酷,但也是可以理解的。
书中最后列出了盖茨比年轻时候的作息表,看得出他是非常自律、志向远大的人。自律到一定程度,就多少会有些偏执。而偏执,往往是一把双刃剑。人需要自律,但最好还是不要偏执。偏执可能会带来成就,但也会带来波折。想想乔布斯的人生,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你不是一个风险偏好者,最好把握自律的尺度。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4在高中时第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十分不能理解主人公盖茨比为何始终固执的认为黛茜还是从前那个心思单纯并深爱着他的黛茜,甚至最终因她而死都依旧深信不疑。
叙述者尼克从故乡来到纽约,他住所的旁边是一座豪华的宅第,那里白天肃静,夜晚灯火通明,举行着热闹的宴会。尼克对大富翁邻居充满好奇,为何一个富有且有地位的人会住在西卵,而到处都是他的离奇传说。尼克与盖茨比相识,渐渐盖茨比道出他内心深处的一段不了之情: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是一名少校军官。他爱上了名叫黛茜的姑娘,他俩很快坠入爱河。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到欧洲,黛茜与他分手,并嫁给一个纨绔子弟。黛茜的丈夫另有情妇,黛茜的生活虽然富裕却也空虚。盖茨比坚信黛茜是爱他的,只是一时被金钱冲昏了头脑。于是他不断努力,几年之后成为富翁,在黛茜府邸对面建起豪华大厦,那里彻夜笙箫,欢歌笑语。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引起黛茜的注意。尼克为之感动,去拜访远房表妹黛茜,表达了盖茨比的心意。在聚会中,黛茜时时挑逗盖茨比,让盖茨比以为她还爱着自己,并会为了自己而离婚。实际上这时的黛茜早已不是以前的黛茜,她把与盖茨比的私会当成一种刺激,丰富她的生活。黛茜在一次心烦意乱中开车,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说是自己开的车,而此时黛茜已打算抛弃盖茨比。在黛茜丈夫的挑拨下,他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直到死都还认为黛茜是爱自己的。葬礼举行时,黛茜与丈夫正踏着去欧洲旅行的路途。
盖茨比的死亡,是他一生的终结,是他为自己编织的美梦的破灭,“他……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黛茜对财富的热爱胜过对爱情的追求,她自私,为保护自己不择手段,她的华而不实,冷酷无情,追求奢侈,是一种悲哀。尽管盖茨比早已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依旧活在自己编织的虚幻美梦中。
在了解了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社会状况,我似乎更能理解盖茨比与黛茜的关系。传统清教徒式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所推崇的“勤劳节俭”等思想逐渐被美国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所代替,人更加追求个人财富,享受物质生活。当金钱代表一切的时候,人性就变得复杂起来。盖茨比代表的是美国底层人物,虽乔装打扮为上层人物,但他们自卑,不顾现实残酷,一味沉溺在虚幻梦想之中。以黛茜为代表的上层人物,他们内心空洞,人性自私无情,过度追求财富利益,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虽然盖茨比的结局悲惨,但他的热情与对梦想的追寻让人为之感动。在一个利益的时代,里拥有纯真、正义的心态,是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5村上在他的小说里多次提到菲茨杰拉德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他的影响而蒙上了一层孤独和迷茫感,还有盖茨比整夜整夜看守的对岸的光点。当我不了解这部作品的时候,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盖茨比到底伟大在什么地方:16岁时隐瞒自我身世,自比上帝之子,不敢应对自我贫穷的父母而离家出走。与黛西相爱,可是自我贫寒的家境和养尊处优的黛茜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现实让盖茨比心中的幻想第一次破灭。
怀揣着对黛茜的爱和对梦想憧憬,他发誓要成为百万富翁,满足物质女黛茜,以便和她回到往昔,长相厮守。而当汤姆揭穿盖茨比精心设置的这个谎言,他叫他闭嘴,他的紧张和失控的举止真像是欲盖弥彰,或像是个道貌岸然的牛津人。而当盖茨比的尸体躺在城堡中时,却没有人来祭拜。整个城堡死气沉沉像秋叶埋入泥土一样然后悄无声息。往日的一切热闹景象不复。所有人像不喜欢他往日的热情一样。更加让人忍无可忍的是这时的黛茜正和汤姆在欧洲度假,享受着他们的“完美人生”。
我突然觉得他只可是是有一个完美的幻想。或影响我的小说的第一句话:“每逢你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即使现实把他折磨的残破不堪,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心中梦想的世界。他只可是不敢对自我说黛茜已经变了,她的热泪中流露的除了爱恋之外还有金钱。他只可是是太爱黛西,执着等了5年,到死都还在等黛西的电话,等黛西和他去隔绝利欲熏心的地方。在那样一个人们都为利益疯狂的时代,感情也不那么纯粹的时代里,盖茨比这样的人竟能坚持那种对纯真的柏拉图式感情的执着追求,他仍能坚持一颗很宁静的心,这也是为什么他让维拉既觉得很神秘,有不得不佩服的原因。
黛茜,因为物质,放弃了自我的感情。黛茜的丈夫汤姆生性暴虐,做了种种对不起黛茜的事,黛茜很绝望,可是她又能怎样,歇斯底地大吼大叫可是这是她自我的选择,别无他法,而后在物质的驱动下又将逝去的感情重拾了起来,然后在犯罪的恐惧下又再次地放弃,完结了盖茨比的杯具人生。威尔逊,或许是书中最杯具的人物,无钱,无地位,工作不努力。浑浑噩噩混日子,连老婆出轨也不明白,直到最终被人利用,结束了别人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我的生命。尼克,整个过程的见证者,也是最终的承担者,承担着这个冷漠的世界。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就如同人心与人心的距离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