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高考作文集合九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作文 篇1当我第一次看到海的时候,还很小,浩瀚的大海使我惊叹,我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个概念:水是源源不断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的确,在人们的印象中,水无处不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它是工业的血液,农业的命根子,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小助手。
总之,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而且据调查,我们居住的地球还有一个别名叫“水球”,顾名思义,我们的地球上70。
8%充满了水。
但这么多水,其中海水就占了97%,陆地上的地面水占0。
017%,其中又有一半在内海和盐湖之中。
淡水的根本来源是雨露,每49年落到陆地上的水只有10。
5万立方米,而这其中的2/3又被植物蒸腾或地面蒸发掉,只有1/3,即3。
75万立方米的水可供人类利用。
这么少的水足够我们用吗?答案是否定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当人们看见水龙头的自来水“哗啦哗啦”地流的时候,就总是视而不见,不愿上前一步关掉水龙头?为什么当一些人往江河海湖扔垃圾的时候,他们想不到这对水的污染有多大?为什么当工业污水“哗啦啦”地流进江河海湖时,看着原本清澈的水变成污水时,人们并不感到痛惜?为什么当。
其实,人类现在是慢性自杀,他们毫不痛惜地污染、浪费水资源,然而,水又是多么的宝贵呀!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水资源,未来的水将像油一样珍贵。
所以,我们要搞好水的循环利用。
利用天然淡化器将海水淡化处理,这样做既环保又省钱,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水源的问题解决了,如何用呢?人们应该多发明如“电解水分子洗衣机”等节水产品,“电解水分子洗衣机”利用电解水分子的原理,让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吸收衣服里的赃物,电解出的氢原子可以作为环保汽车的燃料,既不损害衣物纤维,又为汽车提供动力能源,还为环保事业尽了力,何乐而不为呢?
尽管现在有很多节水产品,但最重要的还是靠人们自己——不浪费,不污染水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
啊!人类快觉醒吧!如果我们不珍惜水资源的话,将来地球上流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高考作文 篇2院校把进档考生进行专业分配时,将一些无法满足其所填专业志愿但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分配到还有空余计划的专业,谓之专业调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调剂专业?“无法满足专业志愿的考生”是怎么出现的?
相信小伙伴们填报志愿,都会从自己的分数、兴趣等情况考虑,最后再参考一下高校往年的录取数据,才做出选择吧?
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很难了解到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的志愿选择。而高校往年录取数据作为衡量专业热度的一个指标,仅仅是一种参考,并不能作为今年各专业冷热程度的判断依据。
所以,无论你在填报志愿时做多少准备工作,都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于招生院校来说,招生意愿跟考生志愿完全匹配的情况更是不存在。
当考生符合所填报院校的投档条件时,则进行投档,由高校择优录取。由于专业报考不均衡,可能会出现考生填报的所有专业都已经录满的情况。这个考生就成了“无法满足专业志愿的考生”。此时会有两种处理情况:要么进行专业调剂,要么退档。
如果高校此时还有其他没录满的专业,就会看这个考生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服从,调剂到有名额的专业;不服从,退档Say goodbye!
学考录取一个院校志愿下面可以填报6个专业志愿以及一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
我们用坐车来打个比方:
现在要去广州旅游,旅行社有6种出行方式:大巴、出租车、高铁等等。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出行,候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预先告诉导游自己想要搭乘的交通工具。
导游一次只带一个人出去坐车,当大家依次按照自己的选择出去坐车时,就会发现可能高铁已经坐满了,走廊也站满了人;大巴也坐满了乘客,只有出租车还有位置。
假设6种交通工具与旅行团的人数相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顺利到广州,那还没座位的人就只能去坐还有位置的出租车了。
如果你倔强地表示非高铁不坐,不肯坐出租车。那不好意思。恕本旅行团不接待了,请回吧。
由于考生填报志愿的不均衡,同一所学校中有的专业填报人数过于集中,就好比站票都卖完了的高铁;而有的专业填报人数过少或无人填报,就好比那些无人问津的出租车。
对于考生来说,服从专业调剂,就是同意高校把自己调剂到没有完成录取计划的专业中,即允许高校给自己安排一个座位。
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是只想去自己填报的专业,如果自己选择的高铁已经没有座位了,那就不坐了,广州也不去了!
不过有一点小伙伴们可以放心,说了坐车就是坐车。座位再紧张也不会随便带你们去坐飞机的,飞机票贵啊!
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出发点是让考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但很多人不了解,不敢点选。
其实它就像你玩漂流时穿的救生衣一样,你只要不落水,它永远发挥不了作用,权当一种保险。不是说你选了服从,学校就会随便把你安排到某些专业。
高校在录取过程中,有一套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都是按照你填报的专业志愿进行录取。当你的分数足够,就会录取到你填报专业,服从专业调剂不会启动。只有你填的专业都录满了,才会进入调剂程序。
很多人之所以不想调剂,是觉得调剂肯定会发配到那些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
哪些专业会接收调剂生,没法预先设定,而是由考生志愿填报的情况决定。录取一日未开始,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而且专业调剂不仅是低分考生需要考虑的问题,高分考生也要引起注意。比如你填的专业都是很多人报的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最后录取分数偏高。就算你分数不低,也可能要面临调剂。
其实服从专业调剂,真的没什么好纠结的,勾选上就ok了。不管是现在的学考还是往后的高考,同一批次其实都是只有一个志愿组。
每一个志愿组只投一次档,每年都有考生在录取中,虽然成绩已经达到了院校调档线,但是由于没达到所报专业的录取分数,同时没填写“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就这样失去了同批次院校的录取机会,你会直接掉到下一个批次的志愿组或者补录。
从录取的稳妥性上来说,服从专业调剂对于考生是利大于弊的。有不少学校都会承诺:服从调剂不退档。因此服从专业调剂,可以有效减少退档风险,增加率取概率。
因此,我们一般还是建议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当然,是否服从专业调剂,还是要各位自己决定。取决于你们最看重 ……此处隐藏6719个字……力?悲哀的是,当今社会在一次又一次道德的考验中尴尬地下调良知的底线,培育温暖人情的土壤——良知与道德,都已渐渐封存了,难道不需要“油条哥”这样坚守良知、走出黑暗的人物来打开麻木淡漠已久的心房吗?在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日,他并无抱着“随波逐流”之意,也无贪图小利之念,纵使自己只是普通的小贩,仍知良心之可贵、待人之真诚,难道不是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与鼓励么?
熊培云有言:“心地温暖者,亦身体力行,脚踏实地。”温暖与善意从不会凭空而生,这位守望着良知底线的油条哥,便是身体力行地为我们空荡的心房铺上肥沃的土壤。保住岌岌可危的底线,以一点光明烛照破土的希望,方终有生长出善意温暖的可能,方终能重拾内心温暖,亦以温暖待人待世。
德不孤,必有邻。其人之守望,终相信并不孤单,而是美好的先曲,温暖滋生之土壤,睁开我们另一只充满温暖的眼,看见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点评: 文章的标题“守望良知,方为温暖之壤”统摄全篇,表达了对良知的渴望和良知对温暖的影响。
第一段写令人忧虑的社会现状,凸显新闻中温暖的力量,紧扣“任务型写作”的“任务”要求,落笔不凡;第二、三段用形象的语言比较了三则材料中温暖力量的差异,写出“油条哥”良知的重量;第四段分析在最基本的良心亦可能被浮华日益噬灭的背景下,“油条哥”所彰显出来的极普通却足够明亮的光芒;第五段联系当下培养良知的土壤渐冻的社会现实,再次论证“油条哥”良知温暖的力量;第六段又以熊培云的名言引出“油条哥”对现实巨大的影响;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展望未来,给文章增添亮色。
文章切合题意,思考深入,体现出考生较高的思想水平;论证层层推进,渐次显现出逻辑的力量;语言洗练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高考作文 篇8简单类比,仿审失误。本题与20xx年海南卷作文题很相似,材料中都设置了三个特定对象,要求写出对三者的思考和看法。20xx年列出三位“当代风采人物”,明确提示:“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表明审题立意必须“三选一”。如果将本题与之简单类比,模仿审题,就容易得出只能“三选一”的立意局限。事实上,本题与之“似而不同”,虽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的要求,但没有“三选一”的限制。在辩证分析三者在语文素养提升方面利与弊的基础上,可选一、选二或选三写作。
扣词不准,偏离指向。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关键词。在很多同学眼里,材料中“语文学习”、“语文素养”、“软实力”、“文化自信”似乎都是关键词。于是据此立意,论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素养的内涵”、“如何提高软实力”、“怎样培养文化自信”等等,就偏离了本题的写作指向。材料开头指出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审题立意的重点。如果审题时顾头不顾尾,就必然偏题。很明显,“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才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点。
随意生发,拟题不当。审好题,立好意,还需拟好标题。标题是“文眼”,是“窗口”,也是写作的方向。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直接决定作文的质量。有的同学随意生发,拟题或偏或宽或模糊。如《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我的知心伴侣》、《语文学习之花》、《语文素养的奥秘》、《我的语文素养梦》等等,看似不错,其实容易写偏。如果是写议论文,拟题要紧扣观点,开口要小,简明醒目,如《在实践中学好语文》、《阅读让语文学习“腾飞”》、《“三”升语文素养》等等。如果是写记叙文,拟题要扣关键词,巧用修辞,生动简明,如《我的语文素养提升“宝典”》、《行走在语文学习的大路上》、《“醉”爱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与小明谈语文素养提升之道》等等。
缺乏比较,单向论述。有的同学审题马虎,忽略“比较上述三条途径”的写作要求。“途径”不论是选一、选二还是选三,都只是对所选途径的单向分析,既没有对所选途径本身利与弊的比较分析,也没有三条途径相互间的比较辨析。如以“课外大量阅读”为立意写作,一方面应通过巧妙的表达,将其与另两种途径作点灵活的比较;另一方面在着力写“阅读”主体时,既要写出其在思想启迪、文化传承、语言积累、思维训练等方面对自己的有利影响,也要适当分析课外阅读在自由性、随意性中所包含的不利影响。这样,辩证引导大家既热爱课外阅读,又恰当安排,注意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高考作文 篇9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xx,也是我们的20xx!”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