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作文合集十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作文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作文 篇1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考试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插叙了一段美女蛇的故事,这不仅使百草园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神奇的童话色彩,而且含蓄地说明,百草园的生活使少年鲁迅扩大了见闻,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用好插叙对提高文章的表现力是很有作用的。所谓“用好”,主要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从顺叙转入插叙,再由插叙回到顺叙,要过渡自然,不能让人糊涂,也不能生硬;二是插叙的内容不宜多,文字也要力求简洁,不能喧宾夺主。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此处隐藏11089个字……想,发展他们的联想能力。比如:郭凤《厦门抒情》,由时空上的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联想;杨朔《香山红叶》,是对比联想。经过长期的训练,就能使学生接触或看到一个命题,便由此及彼,就会回想起与此事相关的其它事物。想得多,想得远,思路也就打开了。2,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写作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在这创造性的思维中,想象是重要的一项。它属于思维的范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它是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自己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通俗地说,想象就是思想中的形象。想象比联想更能使入思想活跃,文思敏捷。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想象,不过大多数是无意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努力训练有意想象。
(1)训练再造想象
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词的表述或条件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训练再造想象,方式多样:可以是即兴式,就是随时随地根据具体事物命题,引导学生想象:可以是模仿式,就是模仿别人的想象而展开想象;可以是伸展式,就是根据别人已有的描述延伸下来,扩展开去,展开想象,方法上包括扩写、补写和续写等。
(2)训练创造想象
所谓创造想象就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创造想象需要比较坚实的知识基础、比较深刻的生活体验。训练创造想象,也可多样:或者写理想:或者写幻想,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去开展;或者是搞创作,对于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当允许并且适当指导他们搞点文学创作。
中学作文 篇9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方案
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旨在帮助学生感受和表达诗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导写过程】
一、出示“素描”含义
关于“素描”,《现代双语大词典》给出的定义是这样的:
“①单纯用线条描写,不加彩色的画,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②文学上指文句简洁,不加渲染的朴素描写。”
二、明确“唐诗素描”的含义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两篇唐诗素描的范文:《游子吟》和《夜雨寄北》。
游子吟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2.引导学生结合两篇范文,选取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交流要点:
(1)形式新颖,耳目一新,两篇文章都把唐诗改写成了散文。
(2)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比如: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3)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游子吟》对母亲真挚而热烈的赞美和《夜雨寄北》那种缠绵而悠长的思念之情,在范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4)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唐诗的内涵。
3.师生共同归纳“唐诗素描”的含义。
“唐诗素描”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
三、指导写作,定期交流佳作
结合对“唐诗素描”含义的理解,教师选取唐诗,指导学生写作,并定期交流佳作。在学生逐步熟悉这种写作形式之后,由唐诗逐步扩展到其他古典诗文。
四、写作总结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那怕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通过“唐诗素描”作文训练,我们感觉到传统在这里升华,文化在这里更生,希望有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艺术形式,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学作文 篇10《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与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与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