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7 14:59:54
【精华】语文教案集合6篇

【精华】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的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会背诵第四自然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联系句子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VCD光盘、录像机。

五、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七课(指课题,学生齐读),大家初读了课文,并且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给你整体的感觉是什么呢?(板书:美丽、富饶)

2、交代任务

那么,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层次分明、具体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重点,以读为主,来理解课文二~七自然段。

[点评:有目的地组织复习,激活了学生相关已知,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简练的导入渗透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能读书、主动发展。

快速自由读二——六自然段,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

1、导学,自读感悟。(学生自主定向,按多数同学意见)

师:老师和多数同学一样,最喜欢第四自然段,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点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教学的根本点和立足点,向这样按学生的“要求”设计教学、调控课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员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

(1)按照学习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读这一自然段,然后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抓重点词语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理解。

①当学生谈到第二句话“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时,屏幕出示书中插图,找一生到前面指图说说分别说的是那些鱼,然后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图画,并充分展开想象,说说书中没有写到的鱼的样子是怎样奇特,姿态是怎样优美的。

②帮助学生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A、“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 句话是什么意思?

B、从哪里可以看出鱼多?(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回答)

C、看录象欣赏画面。(进一步感受鱼多)

D、看完这段录象后,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3)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指名读(师适当加以点拨、范读)

(5)领悟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理解这段内容的?

[点评:在上述环节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看看、读读、说说中,感悟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图白”和“文白”启发学生想象,再度调动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同时,把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样,既积累了规范语言,又培养了语感,并且为下阶段的“放”打下了基础。]

2、自学,自读运用。

(1)(屏幕出示读书要求)按照学习第四自然段的方法,读自己喜欢的那个自然段,并练习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哪儿的什么、怎么样。

(2)组内交流。

(3)自学汇报,形式自选(朗读、讲故事、表演)

[点评:第二、三、五、六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大同小异,运用迁移规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去发现、去感悟。]

(4)小结过渡:西沙群岛是如此的美丽和富饶,那么岛上的英雄儿女们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齐读第七自然段。

(5)总结(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然后按照从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抓住事物的颜色、形态、动作等特点,具体地写出了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最后又概括地写出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6)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7)评价课文,谈收获。

[点评:这是一个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文的能力。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培养其创新的意识。]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1、 屏幕出示练习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1)试从颜色、外形、动作等方 面抓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动物

(2)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先用一句话概括地说出这种事物的特点,再用几句话具体说明这个特点。例如:广场的花坛里开满了各种鲜艳的花。

(3)背诵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点评: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水平不同,练习题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2、学生自练,然后小组交流。

3、典型汇报。

(四)拓展运用,创造想象。

1、导语:同学们,《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老师不知教过多少遍了,每当教这一课时,老师就会想起那首美丽动听的歌,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歌吗?(播放: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2、作业:

(1)今日的西沙群岛是美丽的富饶的,那么明日的西沙群岛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明日的西沙群岛”为题写一篇日记,明天早晨晨会的时间我们一起来欣赏你的杰作!

(2)同时,感兴趣的同学可学唱这首歌。(伴随着歌声下课)

[点评:课后的导语和作业的设计富有创造性,既是知识的迁移、语言的积累,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伴随着歌声下课,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使学生热爱西沙、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千里马等词语在生活中的引申义

2、积累和动物攸关的气象谚语

重难点:

1、 能够通过工具书、查阅资料等办法了解千里马等词语的其他含义。

2、 2、能够抓住自己喜欢的动物的 特点来写写出动 ……此处隐藏2085个字…… 显示比尾巴情况。

3、 生看图回答,评议。(要求谈自己的看法,并讲明理由。)

4、 指导读问句。(注意语气上扬)

5、 比较自己的结果和课文中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显示46句)再齐读。

6、 分男女进行问答游戏,巩固内容。

7、 评议高水平者。

五、探究自学。(评能力)

1、 自学第二轮比赛部分。(按第一部分方法自学。)

2、 检评自学情况。

3、 分组读课文。

4、 评议出能力强者。

(课间观看动物园片断,休息一分钟。)

六、开智练习。(评知识面)

1、 这些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 想想这些动物尾巴为什么不一样?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

(适当展示动物活动图。如猴子树枝翻滚,兔子草丛跳跃,松鼠林间玩耍

3、评议小知识库。

七、游戏巩固。(评实践操作)

1、 自我诵读课文,然后问答游戏。(同桌间男女对分组赛。)

2、 贴尾巴比赛。(课件显示没尾巴的动物和不同尾巴。)

要求:贴准位置和方向,贴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贴。

3、评比小巧手。

八、课堂总结。

1、 老师总结学习情况。

2、 共同评比本节课的优秀评委。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利奥波德及他的“土地道德”。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4.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主旨,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图片,体会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二、作者介绍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长期从事林学和野生动物管理研究,被称为美国野生动物保护之父。这位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l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书中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

三、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词。

2.借助工具书,理顺词义。

积累词语:

① 拾遗:①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如夜不闭户,道不拾遗。②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如拾遗补缺。

②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③ 蠕动:像蚯蚓爬行的样子。

④ 饿殍:饿死的人。文中指饿死的鹿。

⑤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

⑥ 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3)借助一声狼嗥而引起的反应,将深刻的生态伦理表达出来。

第二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第三部分(10)启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应该像山那样思考要有生态意识。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五、课文研读

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它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明确:留意它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3.对这些事物来说,狼嗥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

鹿——死亡的警告

松林——混战与流血的预言

郊狼——得到残羹剩饭的允诺

牧牛人——银行赤字的坏兆头

猎人——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山——“客观地聆听”

4.这里运用了哪些修饰手法?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排比,增强文章气势。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及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5.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明确: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触动。

6.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

明确:

(1)植被遭到破坏

(2)鹿群因缺少食物而大量饿死

(3)草原近期很难恢复

(4)水土流失严重,甚至们将失去未来

7.“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8.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

明确:

①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②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③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9.为什么说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明确:由于人类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观的思考。

10.结合全文,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明确:要像山那样思考:客观、长久地、尊重自然法则。

六、拓展

观看视频《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加深体会。

七、作业

1.搜集人类破坏环保的事例,加深感悟,并写一篇“爱生活,爱环保”活动的宣传稿。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

狼嗥——痛苦、反抗

生态恶果——人类将不再有未来

像山那样思考

客观地聆听→尊重自然法则

《【精华】语文教案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