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语文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学会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树的好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朗读感悟,感受美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学习1~4自然段,学写四个生字。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2、我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树,那是因为树真好。板书课题。
3、想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夸奖树的吗?赶紧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4、师出示生字卡片,分组开火车读,找出易读错的字,及时纠正,个别读,齐读。
5、对容易读错的字师生进行识字游戏。轻——重。
6、认读生词。生字会认了,同学们会读这些词语吗?出示词语:
7、同学们,课文中的生字、生词都读得很好,相信这次读课文,你一定会读得很棒!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太美了,老师也想读。(师范读课文)
2、你们也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吗?同桌一起试试吧!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四、精读课文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本1~3段。
2、乐乐为什么一直夸“树真好!”(指导学生逐段有感情朗读课文)你同意他的这些想法吗?
3、学习了这三段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积累词语:
4、让我们也学着乐乐的样子夸夸这些树吧!(师生齐读1~3段)
五、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认读生字。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5、师范写:热。
6、学生描写并临写。
7、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4~13段,进一步了解大树的好处,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识记3个生字,指导书写。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学习了1~3段,相信一定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二、自主选择,个性化阅读。
树真好,是小鸟美丽的家园,能为我们挡住太阳,减少风沙,使室内的空气清新,树还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呢!
学生自由读4~9段。
1、你喜欢读哪一段或哪几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为什么喜欢它?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2、师点拔:
(一)你认为第四段有趣吗?你有这样的经历吗?把自己的高兴的心情读出来。
(二)很多同学都喜欢5、6、7这三段吧?怎样有趣呢?能说一说吗?指名读,评读,齐读。
(三)夏天的夜晚,我们同样可以在树下找到快乐。(指名读、评读、齐读第8段。
(四)秋天来了,大树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
指名读、评读、齐读第9段。
(五)你喜欢大树吗?让我们美美地读1~9段吧,好好夸夸大树吧。(齐读、男女生赛读)
3、你们还想在树下干什么?玩什么?(拓展思维)把你们想做的事说一说。
树真好。——————————。
4、树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快乐,我们有想为它做点什么?
(一)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我们的身边会变成什么样?
(三)出示第11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四)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树木成森林的美景。
(五)齐读10~13段。
三、配音齐读全文。
四、即兴背诵。个别背、小组背、表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认读生字,并仔细观察:
你记住了哪些字形?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3、师范写:低
4、学生描写、临写,并评议。
板书设计:
22、树真好
树真好人人来种树世界真美妙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挡()闹()握()咪()
当()市()屋()眯()
二、找反义词。
热闹()低()矮()凉爽()闹()静()
三、照样子写词语。
1、吵吵闹闹()()()()()
2、摇哇摇( )( )( )( )
3静悄悄()()()
四、写一写:树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恰当的氛围中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的情境。
2、通过看画面、听音乐、查资料、讲诗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培养良好的观察、口语表达、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古诗,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清楚表达。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理解诗的意境,体会感情。
学习资源:
课件音乐实物投影字典资料画纸
教学过程:
一、诵读旧诗,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们同学已经学习了许多优美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爱的古诗诵读给大家听?
二、汇报资料,进入情境
< ……此处隐藏4771个字……后,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概括明确:相同点:都表现了童真、童趣;都富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童》是文言,选取几件事,《竹》是现代文,一件事;《童》注重想象、联想,《竹》注重审美。
2、教师小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通过对两篇文章主旨、选材、语言和手法的比较,对文章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希望同学们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并应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美学家朱光潜说:“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现在假设有一个人站在一棵竹子前,要你来告诉他怎么画,你会说些什么?(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
要点:画出竹子美的姿态,活的神气。像我们闭目想象时见的一种神气。注意竹叶的方向、疏密、肥瘦,以及整个的形体。
2、回忆童年,找寻乐趣: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和体验的 ?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3、欣赏延伸:
⑴ 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关于竹的诗文。(学生合作交流回答,教师适当提示。)
例如: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⑵ 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有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你认为呢?请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本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
(艺术不是高不可攀的,它就蕴含在童年充满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布置作业】
1、多读课文,认真体验游戏活动中的艺术与美。
2、练笔:你还能记起小时侯玩的游戏吗?联系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结合本文景物的描写特点,请用一二百字记下来。
语文教案 篇6教学目的:
1、认识四个生字,语文教案-加了一句话。
2、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老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打动人心的原因,说说自己的感受。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更深人体会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法国著名诗人帮助盲妇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艺术产生的巨大作用。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文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
2、小声读读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街头的故事。中午,一个在街头乞讨的老妇人什么也没得到,晚上,情况却发生很大变化,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
二、新授可课
(一)小组自学生字
1、绅 枚 币魔
2、字形注意:
枚:枚的左边是四笔反文。
币:币的第一笔是撇
魔:魔的部首是麻和鬼
3、小组内学习记忆生字并组词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哪几段讲的是这件事情?(1-2段)
2、本文故事的展开是围绕着木牌上的字展开的,请你找一找,文中除了木牌上字的变了,还有哪些内容发生了变化?
3、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找发生变化的内容,动笔画在书上。
4、小组内交流,并添好表格。
5、找出最关键的变化。(人们的态度,木牌上的字,老人的收入以及神情都发生了变化)。
6、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出示投影片。
字: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加了一句话》。
态度:无动于衷 慷慨解囊
收入:少 多
神情:悲伤 笑着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老人的样子,路人的态度。
(2)重点指导读盲妇人前后两次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
8、质疑。
过度: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请你小声读读第3自然段,找找答案。
(三)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诗人添字后木牌上的语句。
2、启发想象
看到“春天到了”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结合着自己找到的资料来谈谈。
(1)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
(2)学生展示
3、理解盲妇人眼中的世界“一片漆黑”的情景。
(1)你有什么感受?
(2)请同学说说这时如果你看到盲妇人会怎么做。
4、自由读第三段,体会巴黎大街上的人们对盲妇人情感的变化。
5、自由读全段,思考语言怎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6、给出提示,可以结合提示内容进行思考。
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想到 __________ ,心情__________ ;看到“我什么也看不见”,想到 __________,心情__________。于是对老人产生了__________,是 __________ 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它有__________ 。
(四)小结:
诗人正是用“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把盲妇人和正常人拉到了一起,把人世间最美好的景象和最悲惨的事情联系到了一起,让人们先产生了愉悦之情,既而又产生了心酸的感受,像这样能打动人心的语言就叫做“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也证实了语言的魅力。
7、解决“为什么人们开始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
8、再读诗人添字后的话,进一步体会其魅力所在。
(五)学习运用语言
向诗人学习,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别人。
1、出示郁金香图、节水图
2、看到图上的这些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3、全班面前展示
三、布置作业
1、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2、找关于让·彼浩勒的诗来读一读
附:板书:
19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
我什么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