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4-06 01:55:32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进一步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识字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风筝代表着“我们”理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人们最喜欢做的户外活动是什么?你都见过什么样式的风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里也介绍了很多风筝,想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式的风筝吗?赶快打开书,看看书中是怎么写的。

[通过和学生交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生字都认识了?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出示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强调:翅膀翩舞勺的读音及字形。

[提醒学生注意易错的声字读音和字形。]

3、这些生字都回到课文里了,你们还认识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先用手势告诉老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我们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的生字读音读准了吗?

5、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别人。]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同学们说的不错,下面请你们默读课文,画出“我”和小伙伴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

[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寻答案。]

2、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师随机板书。

3、小伙伴们扎出这么多的风筝,咦?为什么他们扎出的风筝不一样呢?你能从书中找出答案吗?课件出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

4、那么你们知道这四位小朋友的理想是什么吗?快速略读课文,找出答案。教师板书。

[帮助学生找出二至六自然段的重点句。也为下面学生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四、读中感悟。

老师知道咱班肯定有小朋友和这些小朋友的理想一样,那么挑选你喜欢的段落,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

1、老师想知道“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大家表演一下?教师评价:你表演的真像。

2、我们班王雨薇和“薇薇”的薇一样。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运用表演、想像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薇”字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拉近老师和同学的距离。]

过渡:芳芳没有想好,于是就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个风筝,老师想知道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谁来说?

3、如果让你们来放风筝你想放什么样的风筝?

[将学生的理想和风筝联系起来,为理解“理想的翅膀”的含义作铺垫。]

过渡: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天空中飞着的都是象征着你们理想的风筝,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就请你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下面的一段话。(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教师发现学生朗读出现问题时,可以进行示范,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师生共同合作朗读。

[通过师生的合作朗读此时学生的情绪高涨。]

4、是啊,理想的翅膀就是这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风筝(教师板书)。

小结:同学们,这些风筝就代表我们的理想,它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5、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要想让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越飞越高,现在应该怎样做呢?

[让学生明白要想实现理想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现在开始就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理想。]

六、总结。

希望同学们课下也扎一个象征你理想的风筝,到户外去放一放。老师也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一个幽默机智的九岁小男孩用巧妙的语言应答客人的故事。本文篇幅虽小,但是精炼,出色地展示了小男孩语言的精妙,有利于学生初步接收文言文。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读懂读准课文。

2、 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 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4、 能在生活中发现精妙的语言,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 体味文中语言的精妙。

2、 在生活中运用精妙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关于语言的小故事,大家想听吗?

繁华的街道上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家。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很多行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便离开了。后来一位法国著名诗人也经过这里。他看了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诗人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诗人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下午给钱老人家的人多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有非常浓厚的情感色彩。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你们说诗人的语言是不是很精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语言也是同样精妙的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根据注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

2、 抽读,指名读,齐读,引导学生读准课文。

……此处隐藏1255个字……“宁静”在朗读、背诵中流露出来。)

师:这些列队的士兵——灰黑色的鸬鹚在等待什么命令呢?

生:捉鱼的命令。

生:赶它下水捕鱼的命令。

师:课文中怎么说?

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师:用一个词说是——

生:“一抹”。

师:(让学生将“一抹”写到黑板上)那么“一抹”是什么意思?可用哪些词来代替?

生:“一抹”是“轻轻一擦”的意思。

生:也可以是“轻轻一划。”

师:那可用哪个词来代替呢?

生:可用“一擦”代替。

生:除了“一擦”,还有一挥、一拨、一扫、一划、一推等等。

师:是呀!还有很多。(让学生一一写在黑板上)

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意,读中奠定感情基调;在分享宁静之际自然地、不露痕迹地引“一抹”,解“一抹”,为推进教程打下基础。

二、体味内涵 研“一抹”

师: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看“一挥”多有力!“一划”多刚劲!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先自行研究,再同桌或小组合作帮助。

师:好!有研究成果了,我们来交流。

生:“一抹”很轻,显得宁静,与第一节的意境相吻合。

生:用“一挥”或“一擦”等词,动作粗鲁,没有“一抹”来得温柔,说不定还会伤到鸬鹚。

生:用“一抹”,可以看出渔人对鸬鹚的关爱,小心伤着它;还可以看出渔人与鸬鹚配合默契,只要 “一抹”,它们就扑扑地钻进水里捉鱼去了。

生:是呀!只“轻轻一抹” 鸬鹚就那么听话,为渔人效劳,可见这是些训练有素的鸬鹚。

师:啊!的研究发现。板书:训练有素

师:同学们想一想,渔人为什么早不站晚不站,偏偏这个时候站起来?

生:因为他发现了鱼,很兴奋。

生:噢!我明白了,如果用“一挥”或其它词,太用力了,会发出响声,鱼儿会吓跑的。

师:还有许多成果,这个问题研究到这里。我们来读一读,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研“一抹”,通过读文、比较、揣摩,感悟用词的准确,在多元解读中丰富“一抹”的内涵。领悟“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

师:同学们,为什么用“一抹”?我们学得很好,但老师相信,好戏往往在后头,这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呢?小组研究,看哪个组的研究成果多。

师: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我们来交流,交流时可这样说:我从课文哪儿读懂抹出了什么。

生:抹出了波纹和浪花。因为鸬鹚钻进水里,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师:我觉得你很有审美观,你能将那么美的意境读出来吗?

生:抹出了许许多多的鱼。因为课文中写着:一只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这鼓鼓的喉囊里装的肯定是鱼。

生:我有补充,课文中还说,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可见抹出的鱼还真不少。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忙碌,湖面上活跃的气氛。

师:是呀!这一抹使平静的湖面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现在请合上课本,让我们一起走出课本想一想,还能抹出什么?

生:还抹出了钱,鱼儿卖掉就有钱了。

师:对!讲得多好,这就是勤劳致富。

生:还抹出了渔人的喜悦和丰收。

生:抹出了吃的、穿的、用的,如苹果、哈蜜瓜、西装、皮鞋……

生:还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生:总之,抹出了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

师:打开课本,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的心情来享受一下,把你最拿手的句子读出来,一起欣赏。

(个别读——点拨、激励——表演读——齐读)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注重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的熏陶和感染,借助文本挖掘内涵,超越文本展示灵性、闪现人性;在交流、碰撞、点拔、引导中体验情趣,张扬个性,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三、感受平静 收“一抹”

师: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了,湖面又恢复了平静,这里为什么要用“恢复”?

生:因为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回复到了原来的样子,所以用“恢复”。

师:这时的“静”与第一次的“静”是不是一样?是一种怎样的静?将自已体会到的说一说:

投影:这是一种 的静, 的静, 的静。

生:这是一种欢乐的静。

生:这是一种丰收的静、幸福的静。

生:这是一种温馨的静、美好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师:这样的静想享受吗?试一试,引读课文。

师:这节课,我们凭借“一抹”,感受“一抹”的内涵,领略渔人的喜悦,让我们再一次尽情地享受其中的欢乐(配乐,自由诵读课文)。

在比较、独白中深入领悟湖面恢复平静后的不平静,这是一种美好的静,温馨的静,令人向往的静,课虽尽而意无穷。

赏析:

一、显悟性 用心诵读

《鸬鹚》语言优美,富有情趣,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教师在教学中,自始自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诵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读中悟法,使文中景活现、事活化、人活脱,从而培养学生的悟性,展现灵性,张扬个性。例:上课伊始,学生分享宁静,用轻轻的、美美的语调诵读第一节,借助画面、伴随音乐,读中显境、诵中悟意,为推进教程铺垫情感;为什么用“一抹”?多元解读后,让学生读第二节,读出“一抹”所包含的情和意;“一抹”抹出了什么?在抹出人间欢乐和幸福之际,引导学生带着这种喜悦,在读中尽情回味、享受;结课处的引读,学生充分感受到湖面恢复平静后在人们心中留下的那份欢乐的静、温馨的静、令人陶醉的静。

二、展灵性 多元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鉴于这一理念,本教例在设计上着力体现在文本诵读感悟中,充分挖掘、展现学生的智慧潜能;在文本解读中,充分显现、展示学生的灵性。针对为什么用“一抹”?“一抹”抹出了什么?这两个研读专题,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自读感悟,研读引悟,摆脱了多余的提问设计、繁琐的情节分析、僵化的章法讲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用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多元解读,这是学生情性的催动,灵性的涌动,生命的冲动,课堂充满了人文情怀。

三、闪人性 独特体验

语文教学应重视熏陶感染,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教例,学生在教师的点拔、引导下诵读感悟,多元解读,对文本有着独特体验。“一抹”抹出了什么?学生在字里行间体验之,在超文本上想象之。从抹出粼粼的波纹、跳跃的浪花,到鲜美可口的鱼儿;从抹出钱,到抹出吃的、穿的、用的;进而抹出渔人一家的欢乐和幸福……这些体验,不仅仅是对“一抹”抹出什么?的诠释,更是学生情的迸发,性的涌动,是语文课堂悟性、灵性、人性的流淌。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