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认识“虫贝鱼鸟羊犬龟鹿”、“丝麻毛皮竹禾米谷”16个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读准每个字的音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
活动卡片小黑板
主要板书计划 认一认2
虫 贝 鱼 鸟
羊 犬 龟 鹿
丝 麻 毛 皮
竹 禾 米 谷
作业设计、安排 完成练习册上的本课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认读的16个字中,有的表示动物名称,有的表示植物名称,都是大家熟悉的。
二、观察图画,自由认读。
16个汉字上面都有图画,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想想哪些是自己已经熟悉的,哪些自己还不熟悉。
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认识图上画的哪些事物,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顺势认读汉字,对图上画的事物还不熟悉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三、指导读准字音
1、先找出标上红色注音的字,启发学生发现这些红色的注音都是学过的音节。
2、出示音节:lù má pí hé mǐ ɡǔ 。先让学生认读,再试读这些注音下面的生字:鹿麻皮禾米谷。
3、依次出示其他的字卡,领读,重点指导:虫竹丝
4、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四、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读。
2、指名诵读。
五、巩固练习
1、连线
图和对应的生字用线连起来。
2、把音节和生字连起来。
六、作业
1、认读16个生字。
2、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4、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5、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设计: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走入“屏世界”
1、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观后感受,引出屏的话题。)
2、用《口技》中的句子引出屏的作用。要求学生说说屏的作用,初步感知屏。
3、导语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细心积累生字词。(投影:识记)
wéi cāng tuī qì
帷幕 伧俗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无益地耗费劳力。__徒劳__
2.恰当,恰如其分。__得体__
3.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_因地制宜_
4、果真如此。诚如是
三、示范朗读了解屏。
(视频朗读,学生听读、赏读并勾划关于介绍屏的知识的句子或段落)
四、深情美读说说屏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 竹屏等。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五、大胆实践介绍屏
根据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六、用心感受作者情
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2、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和作用。
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银烛秋光冷画屏, ……此处隐藏7214个字……的想法前后一致吗?下雨前,小白兔自身有什么感觉呢?
7、请同学再分角色朗读。
8、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解释一下:
要下雨了,燕子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游到水面,蚂蚁为什么要搬东西?
9、你们还知道下雨前有什么现象吗?
四、课后延伸,练习背诵
1、同学们,要下雨了自然界会发生变化,那么要晴天了自然界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大家去读课外书,找一找答案。
2、练习背诵自身喜欢的局部。
五、实践作业
1、口头填空:
⑴ 要下雨了,燕子( )。
⑵ 要下雨了,小鱼( )。
⑶ 要下雨了,蚂蚁( )。
⑷ 要下雨了,天气( )。
2、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预报下雨,还可观察其他事物,每次都要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
【板书设计】
天气很闷
燕子低飞 捉虫
16、要下雨了 鱼游出水面 透气
蚂蚁搬家 防水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抽读。出示生字卡检查读音并组成词语。
二、分析字形并记忆
1、小组交流运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
2、说说识记方法:
⑴ 熟字带生字记忆:
池──潮──湿 悄──消 吃──喊 门──闷
⑵ 加一加记忆:
申──伸 车──阵 华──哗
皮──坡 害──割
⑶ 虫也可以熟字去局部记忆:
蜂──虫
3、猜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1、描红寻找关键笔画。
2、教师出示字贴:
同学说出关键笔画,教师描黑。
3、同学临写。
4、同桌同学互换课本再写。
5、展示评价。
四、课堂作业设计
1、看偏旁写字:
口:( )( )( )
2、读句子加标点:
⑴ 是要下雨了吗( )
⑵ 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
⑶ 天气很闷( )
语文教案 篇7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过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等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本文虽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在掌握了重点词语的前提上,借助注释学生不难通读全文,而且较容易被口技艺人带入奇妙的声音世界。
2、通过自读→讨论→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问题: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别与各自的作用。
3、运用表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醒木一响,老师上场”(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用具黑板擦演示一下,以引起学会的注意)同学们,在自己的记忆中搜索一下,一般是什么人会用到这种醒木?……升堂断案的县官,那叫惊堂木。古代艺人表演用到的开场道具,例如说书的,还有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这位--京中善口技者。
2、交流预习所得。
(1)字
(2)词:归纳一下文中表示“一会儿”的时间副词
(3)全文内容摘要
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三个场面:
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第2自然段)
一家人由醒而梦 (第3自然段)
火起后众人的惊乱惶恐 (第4自然段)
(4)一句话说出你读后感受
为口技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惊叹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梳理课文
紧接着预习交流环节的第4进行提问:
作者是怎样表现口技者高超技艺的?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技艺高超的证据来(三分钟)
找出以后,小组讨论,看看自己找出来的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讨论以后,交流结果:
(1)第一段中“京中有善口技者”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技艺高(正面)如果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找出其中一个字来说明技艺高,应该是哪个字?
明确:“善”,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四个“一“,极力渲染道具之简单,以衬托后面所介绍的艺人技艺之高超。
(2)第二段中:第一阶段的表演(正面描写--“遥闻……众妙必备”
“遥闻”,说明声音之远,“欠伸”、“呓语”则在近前,表明了声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表现了事情发生在深夜,人们熟睡之后,“犬吠”烘托了夜深人静的气氛,也成为一家人醒来的缘由。接着便写一家四口人逐次醒来,孩子哭闹,大人喂奶,呵斥的声音,摹写了由一种声音的表演转到几种声音的混合表演,掀起了表演的第一次高潮,排比句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摹写五种声音,造成一种奇妙的效果。
(3)第三段中:表演本身(正面描写)“夫鼾声起……梦中咳嗽”
写一家人醒后又入睡的过程,把听众由喧闹声引入夜深人静的境界。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表演效果(从侧面表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4)第四段中:全文高潮(正面描写)
前两句先写起火和一家人的初步反应,接着便把声音由卧室引到室外,由一家人变成众多人,表现了火势发展之迅猛,然而又对火场中的声音作了集中的描写。“中间”“又夹”说明了许多声音相互搀杂。
观众表现(侧面)“于是……几欲先走”
(5)第五段中:观众表现,五个“一”连用,与开头照应(侧面描写)
4、假若把文中这些侧面描写的部分去掉,同学们看,好不好?
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使文章的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
5、文中的这些侧面描写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文中的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场面表演中观众的反应 “伸颈”“侧目”,听得入神,被表演吸引
“微笑”“默叹”对表演者的赞赏,进入情境
“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融入情境
“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已完全进入情境
失去了自持能力。二是首尾两段对道具和气氛的描写。
6、拓展训练
(1)你会模仿小动物(如鸟、猫、鸡、鸭子等)、乐器或其他事物的声音吗?
7、作业:
练笔: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一篇200字的小文章,描写你所看过的一段精彩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