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精选5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以“下厨烧菜”为内容写一篇习作,先亲身经历,然后再写。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重点:把下厨炒菜的经过写出来
突破方法:学生先亲身感受或观看,在心中先理清所做的一道菜的程序,然后再写,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篇同类作文。
学生:课前体验下厨烧菜。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指导学生明确习作内容,交给学生习作方法。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烧过菜吗?你们知道那色、香、味俱美的佳肴是怎么做出来的吗?今天就下一回厨,做一道拿手菜让大家尝尝吧。
二、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习作题目,想一想这次习作有那些具体要求。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议,教师点拨:
(1)以“今天我下厨”为内容写一篇习作。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三、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习作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一想:
(1)你准备下厨做哪一道菜?
(2)做这道菜的过程是怎样的?
(3)你做的这道菜别人评论怎样?
3.将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4.学生自由讨论怎样入手来写。
四、资源共享
1.学生自由讨论课前或生活中体验下厨烧菜的经历。
2.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想象或回忆过程。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的体验和自己有什么不同。
4.教师巡视、指导。
五、习作方法
教师根据本次习作的特点进行方法指导:
1.这是一篇记事的习作,所以要把事情写清楚,该交代的不能不交代,该详写的不能简单写。
2.因为是下厨烧菜,所以烧菜的过程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进行描写。
3.要写出感受,不仅要写出自己烧菜前、烧菜时、烧菜后的感受,还要写出别人的感受。
六、佳作欣赏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同类习作,供学生参考,重点关注:
1.别人是如何将烧菜的过程写出来的。
2.在记事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七、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下厨烧菜”的“烧”的过程。
八、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以传阅,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评议,小组推选一人作记录。
九、小结归纳
学生总结在交流过程中的收获;认为哪个同学的哪一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评析交流材料。
2.学生动手完成本次习作的草稿。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
一、开心点评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赏析了两篇同类习作,也分租交流了你们的练笔成果,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对以上交流材料进行点评。
2.方法指导
重点点评习作可借鉴和修改的地方,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重点发现习作的闪光点,进行赏析,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采用合适的语言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生自由点评,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修改
1.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是否将“下厨烧菜”的过程写出来了?
(2)是否有条理?
(3)语言是否通顺、连贯?
(4)是否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通读一遍,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作上记号。
2.学生分小组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包括优美的片段、句子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习作中部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再次动手整理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总结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提出希望。
2.学生代表发言,畅谈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
佳作赏析
《今天我下厨》
点评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称为圣人。
2、教育学生学习孔子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是怎么成为圣人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孔子的语录,导入新课。
1、出示: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有感情地读一读,反馈搜集的资料,了解孔子。
3、师结: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刚才我们读的都是他的教育名言。他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求学、成长的故事。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说说课文写了孔子的那些事情。
3、完成下面练习。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家、家、家。
孔子是一个家境的孩子。
孔子是一个的大学者。
孔子读书。
孔子,,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
4、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仲是卷舌音惭、诵、祀是平舌音。
2)、艰的右边不能写成良。懂是左右结构的字,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3) ……此处隐藏8312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对全文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我”捉了那只松鼠但又给放了。
3. 理解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顺序是倒叙。在学习时,课时先学第四---七自然段。最后归纳出这部分记叙的顺序:发现松鼠---捉松鼠---放松鼠。并按这样的顺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 简单讲解倒叙方式。
二、 情感深化
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发誓回家后只字不提那只松鼠?听了女儿的话我为什么心里的 一块石头落了地?从而去体会女儿本性的纯真、善良。
三、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积累内化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用此的准确,生动。独立完成自选词语。
2.识字写字
布置学生字学文前对本课的生字进行预习,初步认识这些生字。然后进行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读卡片,也可以设计游戏来进行。
3.指导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
4.迁移练习
结合课文结尾处的省略号,让学生去扩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案 篇56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句段,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小松鼠和父亲的心理,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猜谜语。 师:听说咱们班孩子可聪明了,今天老师这儿有一条谜语:请大家帮忙猜一猜。(课件出示谜语:形状像耗子, 生活像猴子, 爬在树枝上, 忙着摘果子。 ———打一动物 ) 师:孩子们果然名不虚传,一猜就中,这个谜底就是———松鼠。(板书)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和我一起书写,注意“鼠”的写法。
2、欣赏动画。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这样的新朋友。(播放动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松鼠?
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可作家刘保法既没有用美丽,也没用可爱,而是用了这两个字“那只”松鼠(完善课题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
1、那只松鼠什么样?
2、那只松鼠怎么了?……
三、检查预习
师:课前,老师布置过一项预习任务(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主解决文中的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围绕那只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
师:现在,来检查一下我们的预习情况吧!(课件出示以下词语:蹑手蹑脚 逃之夭夭 伶俐 携带 俘虏 抗拒 乞求 缩回 漏掉)
(1)读准字音。
(2)理解“蹑手蹑脚”的意思,并造句。
(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师指导左窄右宽的字(如“携”、“拒”)的写法。
师:孩子们字词掌握得很不错!那么课文围绕小松鼠写了一件什么事呢?(生回答,师板书:逮、放)
四、直奔重点,品读课文
1、初步感知父亲“放松鼠”时的心情。
师:最后,父亲是怎么把那只松鼠放掉的呢?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咬咬牙)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从“咬咬牙”这个动作中,你体会了什么?(父亲的矛盾、犹豫、不舍)
2、感受松鼠的活泼伶俐和父亲逮松鼠的不易。师:到底是一只怎样的松鼠,让父亲如此不舍?咱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学习目标2):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边读边想:
(1)、用“——”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想像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松鼠?在你认为最能表现松鼠特点的词语下面标上“△”。
(2)、用“~~”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用“.”标出父亲逮松鼠时的动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书旁。
第二关:选词填空。 乞求 要求 恳求
1、小松鼠用绝望的目光( )我放了它。
2、妈妈对我的( )很高。
小学语文教案 篇57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 (出示松鼠图片或播放相关录像)孩子们,这是什么?你喜欢它吗?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呢?(激起孩子们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人与松鼠的文章,他们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揭示课题。)
二、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生字新词。
2.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学生能相互帮助解决的教师不再细讲,不理解的随文学习。
3.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 学习逮松鼠这一部分(1~3段)。
(1)引导学生朗读第3段。
(2)勾画出描写松鼠的语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勾画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词句,请学生演示相关动作,谈谈自己的感受。
(4)出示待我再去抓时,它们又灵巧地逃之夭夭一句,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5)想一想:父亲为什么心里异常高兴?讨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指导朗读第3段,读出小松鼠的机敏和父亲的吃力。
2. 学习放松鼠这一部分(4~7段)。
(1)默读第4、第5、第6段,标出描写小松鼠神情、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2)组织讨论,理解重点句子:但我突然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采用转换角色的思考方法,大胆猜测小松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句,体会父亲复杂的心情。
(4)小小辩论会: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在辩论中理解重点句子最后,我咬咬牙,把它放了,感受父亲战胜自我的高尚情操。
(5)请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 学习惦记松鼠这一部分(第8、第9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得意忘形、饱含深情的意思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女儿饱含深情的问话,在朗读中感受女儿纯洁美好的心灵。
(3)读课文最后一个段,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看法。
(4)你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些什么呢?
四、课外延伸,主动探究
搜集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故事、资料、图片等,在全班展示。
板书设计参考:关爱动物那只松鼠逮惦热爱自然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