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寓言?你读过寓言故事吗?你能举例说说吗?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言,讲道理。寓言就是用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寓言二则》,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现在我们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揠苗助长
二、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1.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举例)
生字
焦
音序
J
部首
灬
除部首还剩几画
8
在字典中的页数
232
组词
焦急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3ng”,不要读成“ch2ng”。
“筋疲力尽”的“筋”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3.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不要写成“办”。
4.理解词语。
巴望:盼望的意思。
焦急:心里特别着急。
白费:白白地耗费,本文指白费力气。
一大截:一大段。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1.课文写的是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课文写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高些,长快些,他就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这个种田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是从那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这个种田人急切地想让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于是天天去看。由于心情急,感到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于是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想办法。从“巴望”、“焦急”两词语可以看出。)
3.这个种田人使用的办法好不好呀?为什么?
(这个人使用的办法不好。他不但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而且禾苗都被枯死了。最终没有达到他想要的结果,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的话,就叫作“欲速则不达”。理解: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好心、费力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小组讨论、汇报。
(禾苗只能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生长。如果把禾苗往高里拔,它的根就离开了哺育它的土壤,它就失去了水份与营养,就如同婴儿离开了母乳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5.这个人的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他不明白禾苗的生长不能靠人去拔高,而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要把禾苗拔高,损伤了它的根或者切断了它的养份来源,禾苗怎能不枯死呢?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落得个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四、小结
1.归纳、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1)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鱼钩、小心翼翼、操纵、皎洁、沮丧、诱惑、告诫、实践”等词语。能正确抄写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和课文的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3、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读单元学习提示,看看从中可以知道什么?
1、生活是一本书。
2、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注意有哪些生僻的词语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一会儿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词语和句子。
(1)交流字形词意。
(2)屏幕出示词语检查。
(鱼饵、鲈鱼、操纵、鱼鳃、翕动、皎洁、嘴唇、沮丧、抉择、告诫、实践)
(3)把课文中难读的句子读通顺。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4、再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为什么坚持要“我”这么做。
(老师出示关于鲈鱼捕捞开放日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5、默读课文的4-9自然段,看看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提示:如果课文里有合适的词语能概括出作者的心情,你就把他画出来;如果没有这样的词语,你可以自己找出合适的词语来概括,把这个词语写在书边上。)
6、交流学生概括的词语,指导朗读相应的语句。
(重点指导读出“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沮丧”的语气。)
7、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当年放掉大鲈鱼时的那份无奈和沮丧。课文中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下节课我们交流这些句子的含义。
(提示学生抄写本课要求写的字,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
1、我小心翼翼地将鱼竿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
2、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的是与非的选择时,就会想起父亲告诫我的话。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听写后对照屏幕自查改错)
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1、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后三自然段)。
2、默读思考,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自己试着体会其中的含义。
……此处隐藏1251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怎么样写才好看。C、“再看”黑板。同生指导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3、"二记”。
4、“三描”、“四练”(练一个)。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
6、继续练写,争取比前一个有进步。
自由练读课文(写字快的学生可以多读几次,慢的学生可少读几次。)
第二课时
巩固生字
1、我会认。
A、抽读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B、“我说你找”。教师随机说一个字,学生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到这个字,举起来,读三次。
2、我会说。
A、“我和动物做朋友”。(出示图卡,上部分是小动物,下部分是名称)
你想和哪种小动物做朋友,请上台来举着那张图卡先带大家读三遍,然后说一句话给大家听,话中要有你这个动物朋友。
B、“我让生字交朋友”。出示所有的生字,说词语。
C、全班交流:你还在哪儿看到过今天学习的生字?
朗读韵文,积累语言
1、过渡:小朋友们真不错,刚才学得很好,现在看看你们读书读得怎么样。
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个人自由读,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同桌互读互评,全班齐读。
3、指导表演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全班自由表演读。
4、引读(边拍手边说):什么半空展翅飞?什么花间捉迷藏?……
蜻蜓半空干什么?蝴蝶花间干什么?……
蜻蜓哪里展翅飞?蝴蝶哪里捉迷藏?……
5、用《小星星》的曲调唱课文。师范唱、生学唱、生表演唱。
指导背诵
1、齐读全文。
2、看图说一说。
3、自由背诵。
4、引背。
5、借助插图背诵课文。
6、表演背。
鼓励创新
1、激发兴趣:课文中只写了六种小动物,真是太少了,我们来多说几种吧!
2、教师示范:我先说,蜜蜂花丛采蜜忙。你们呢?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指导书写
1、全班交流,找共同点,掌握结构。自己观察要写的字,说说有什么发现?
2、出示“前”、“空”。学生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书写,作业展示评议。
3、出示“房”、“网”。(方法同上)
实践活动
1、出示课后实践要求。
听,我们的学习伙伴在说什么呢?(播放录音)
2、提出实践要求:小朋友是不是也想了解一些小动物呢?那就课后收集有关资料或观察你感兴趣的小动物;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5
小学语文教案 篇5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
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
一、班级诗词大会
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
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就是词的题目,比如今天我们学习的《渔歌子》。
张志和:唐代诗人、画家,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3.自学
(1)根据注音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2)同桌检查读。
(3)齐读,欣赏配乐朗读,学生再读。
(4)学习生字生词。借助图片认识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5)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可以讨论可以问老师。
(6)全班交流诗词大意。
(7)词讲究韵律,让我们一起双手击掌,打出节拍,随节拍读。
三、品味词中画,画中情
1.思考,词中介绍了几种景物?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的吗?
2.在作者的描述中,不仅有景还有人,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不仅有动态描写还有静态描写,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或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一写或画一画。
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体会出词中有画。
4.作者写的这些景物给你的印象怎么样?这色彩明丽的“画”在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哪位同学能把作者这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出来呢?
5.面对垂钓者,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指名学生回答。
我们只有了解作者是在怎么样的心境中写下的这首词,才会对诗词所折射出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阅读资料,思考,指名学生说一说“不须归”还有什么含义。
6.作者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1)师生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2)志和啊,你为何不归?指学生回答。
(3)让我们一起读出张志和的心声吧。
四、有感情朗读、吟唱。
1.郁郁葱葱的西塞山附近,桃花盛开,白鹭飞翔,碧波粼粼,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同学们,让我们伴随优美的音乐,把作者悠闲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2.一首优美的词也是一首优美的歌,这首传唱千年的词也改编成了一首歌,我们一起唱起来吧!
五、把这首词画成一幅画,积累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景 美丽如画
不须归
人 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