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时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课时语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课时语文教案1【预设目标】
1、学会“全、奇”等14个生字,理解“奇妙、精彩、没完没了”等词语,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看老师写3个字。
(板书:看电视)
你认识这3个字吗?一起读──
(齐读课题)
看电视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明明他们一家人也特别喜欢看电视,他还写了一首看电视的小诗呢!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请你打开书翻到第20页,先听老师来读读课文。
2、多有意思的小诗啊,你们想读吗?那就请你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
过渡:
刚才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现在谁能大声地、清楚地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呢?
3、分段检查读:
⑴ 第一段:
第一段谁来读?看看谁是勇敢的孩子!
(指名1人读)
师评:你读得很正确。
这一段里有几个生字宝宝,认识吗?
(出示生字卡片)
全:
指名2人读。
奇妙:
这个词谁来念念?
指名2人读──齐读
看来生字宝宝都认识了,那咱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吧!
(齐读)
⑵ 第二段:
第二段谁来念?(指名1人读)
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些字、词很难读,容易读错,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却 换 精彩 关掉 赛 咿咿呀呀 没完没了
(指名读词后)这个句子你会读吗?
(出示句子,指名2人读)
师评:这么难读的句子你都读对了,太了不起了!你也很棒!老师觉得“打盹”这个词特别难读,谁能读准?
(指名3人读)
师评:你读得特别准,请你做小老师教大家读一遍。
(学生领读)
(出示句子)那这个句子你会读吗?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
哪个能干的小朋友谁能读正确?
(指名2人读)
师评:不好。愿意再试一试吗?看来这个句子很难读,先听听其他小朋友来,等一会再请你读,好吗?
(指名1人读)
师评:好的,你把每一个字都读得很正确。读得很流利,很通顺!看来这一段难读的地方可真不少,认识了这些字,读好了这些词语,现在你一定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了。谁来读?
(指名1~2人读 果然读好了!──小组齐读)
⑶ 第三段:
谁来挑战第三段?
(指名1人)
(出示句子:“好球……直叫”)
在这一段中这个句子特别难读,但是他也读对了,了不起!现在让老师来考考别的小朋友。
(指名读──小组齐读)
⑷ 第四段:
下面咱们该念第几段了?
(第四段)
在念第四段之前,谁先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要特别注意?
(指名说)
修改 文稿 疲劳 舞蹈 音乐
(指名1生读,指出多音字,齐读)
看,这些难读的词语你都会读吗?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 指名读)
你一口气把这些词语都读对了,请你做做小老师吧!
(学生领读)
有了他的帮助,现在这一段一定读得更好了,自己再试试。
(自由读──指名读)
⑸ 第五段:
最后一段谁来念?
(指名1人读 齐读)
三、学习第1段
1、课文咱们都读会了,小朋友在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诗中,这个词语出现了两次。
(出示:奇妙)
一起读──齐读
(板书:奇妙)
它们分别在课文哪里呢?赶快找到把它们圈出来。
(生找)
2、“奇妙”第一次出现在哪个句子里?能读读这个句子?
(指名读1人)
出示句子: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真有些奇妙──
第二次呢?
(找到后,读一读)
出示句子:
每天,我们全家人都看电视,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
3、啊,找对了!在诗的开头和最后2次出现了“奇妙”,那你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吗?
(指名答)
4、真聪明!那你能读读这两个句子,把奇妙、奇怪的语气都读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自由读)
第一句:
指名读──范读──指名读──女生读
第二句:
指名1人读──男生读
师评:读得好!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可”字。
过渡:
丁丁说他们家看电视有些奇妙,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到一些奇妙的地方?奇妙到底在哪儿呢?请小朋友再认认真真地读读第2、3、4段,找找看。
四、学习第二段
找到奇妙的地方了吗?
1、(生: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
你在奇怪什么?能不能说得完整一点、清楚一点?
(生:不知为啥换成了京剧)
爸爸看京剧,为什么让你感到奇怪?
(生答不上来:谁能帮他说清楚这个奇怪?)
2、哦!这真让人感到奇怪?你是在哪一段找到的?
(出示第二段)
3、读出奇怪:
那你能不能读读这一段,读出奇怪的语气?自己先读读。
(自由读──指名2人读)
老师也想来读,行吗?
师范读。
我读出奇怪了吗?那你能像我一样的来读吗?自己再练练。
(自由读)
(指名2人读)
师评:有点奇怪的味道了!我好像看到你脑袋里的小问号了!
咱们一起读出奇怪来。(齐读)
4、情境对话:
现在你们都来当当明明,好不好?来做个“打盹睡觉”的动作吧!
(生做动作)
明明、明明,快醒醒!你们刚才不是在看电视吗?怎么看着看着睡着了?
(指名3人)
(我不喜欢看京剧。)
你为什么不喜欢看京剧?能用 ……此处隐藏14187个字……去感受诗人笔下的传统节日,并体会诗人寄寓在诗文中的情感。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结合注释理解生词的意思。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屠苏草泡的酒,一般在元日饮用,据说可以祛除瘟疫。
曈曈:太阳刚出来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绘有神像,据说挂在门上可以求福避祸,是春联的前身。
清明: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重阳:我国传统节日,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2.结合词语理解,准确并流利地朗读古诗,在朗读中,正确识记本课的生字,同时,教师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旧”左竖短而有力。
“魂”左部小而偏上,右部上紧下放。
易错提示:
“酒”的右部为“酉”,不是“西”。
“佳”右部为两“土”,而不是“士”。
3.多音字。
行
xíng:行走
háng:行业
为
wéi:行为
wèi:为了
处
chǔ:处理
chù:处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课的三首古诗一共写了哪几个传统节日?
明确: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2.结合日常生活,谈谈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明确: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了本篇课文提到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还有元宵节、端午、中秋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节日。传统节日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每一个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古代劳动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传统节日寄托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美好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并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们就带着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古诗内容,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一课时语文教案15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阅读 讨论 探究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学习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2.查找克隆的相关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
3.思考:以克隆为例,谈谈对“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
二、课文学习
(一)1、导入: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资料。
自然界中哪些动、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领?
(出示实物、图片:秋海棠落叶生根、富贵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发芽生长、各种水果、蔬菜、稻麦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问题: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问题的冷峻思考。
(三)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业:
1、借助生物书,了解某一动、植物,按照一定的顺序,选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它的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研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