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5-10-19 10:54:24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在沙漠中心》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以探索为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练习快速阅读,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在沙漠中心》主要描写了飞行员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飞机坠毁沙漠,濒临死亡之时的心理活动。王老师的这节课重点突出,重在引导学生对埃克絮佩里濒临死亡时心理活动的体味,从主人公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变化的挖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本文的主题——热爱生命,显得非常自然。

二、在分析过程中,王老师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挖掘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在体会作者的感受这一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当我读到——时,我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可填痛苦、绝望、平静、乐观等)”这一句式来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这一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走进文本,专注地圈点批注,动情地朗读,仔细地品味,整堂课里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王老师善于创设情境。在这堂课中有两处地方情境的创设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第一次是在学生分析作者在沙漠遇到什么困难时,要求学生用比喻说说冬天的感受。以此唤醒学生的体验,来体会本文的主人公飞行员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并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故事中的情境,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第二次是在学生梳理出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后,王老师又对作者圣埃克絮佩里进行了补充介绍,仿佛让学生进入了圣埃克絮佩里所生活的时代,让学生明白了这位传奇人物短暂的一生,了解了他深切的责任感,从而对其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四、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整堂课课堂气氛民主,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本节课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也使老师在这节课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情感目标都能很好地落实。

五、有精美的板书。板书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传达给学生最形象最直观的教学内容, 王老师把上课的思路在黑板上完美地呈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 ……此处隐藏6259个字……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了,蚊子却因此而得救了。

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这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五点。

以上是我以前两则寓言为例落实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后两则寓言的讲述中我首先加入了: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课文的过程。从而实现了学习目标的第一点。其他过程参照第一课时内容进行。在四则寓言讲解结束后,由同学们讨论总结寓言的特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第五点:我总结如下: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活跃思想。

寓言又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这东西让我受益终生。

寓言是一个精灵,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当它转身离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在整个设计上我以童年的记忆为切入点,按照“导入新课识寓言——走近寓言讲故事——透过故事悟道理——延伸拓展写寓言”四个阶段,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讨论,思考的方式说理解,说感悟,写寓言,根据调节教学的课型模式,全面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

三、检测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2分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居数月(居:)

⑶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⑷死者十九(十九:)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一点

2、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2分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三点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智子疑邻》带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此题对应检测的是学习目标的第四点

附答案:

1、⑴亡:丢失。⑵居:经过。⑶何遽:怎么就。⑷十九:十分之九,即绝大部分。

2、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3、让我明白了: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进言时要讲究方式方法。听取别人的意见时,只应在意正确与否,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教学分析: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闲情记趣》,是一篇带有抒情性的回忆录和记叙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心的童趣图,充分表现了少年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情趣。

新课标强调“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这要求课堂关注学生的感受,过渡语的设置,思路的引导是我说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文章。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力和稚气烂漫的童趣。

3、感受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体会畅想的乐趣。

重点:目标之1、2

难点:目标之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里面的竹马啊,就是小朋友骑在竹竿上充当大马。这种想象,恐怕是童年才有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沈复的《童趣》,感受他童年的乐趣。

(二)过程

1.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一环节主要是抓两个层次的朗读:预备层—扫清字词障碍;

感知层—感受童趣。

2.细读课文,理解“童趣”。

在前面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读课文,并通过讨论交流,揣摩文章的妙处,理解作者的童真、童趣。主要是抓三个环节:找“趣”—说“趣”—忆“趣。

要想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童趣,首先要先让学生知道“趣”在哪里。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写得生动有趣,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之后在组内共同交流、讨论,并进一步思考:作者的乐趣主要集中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可以找出,这三件趣事是:“夏蚊成鹤”、“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找趣)

然后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复述文中的这三件趣事。(说趣)

说“趣”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由“分散性学习”过渡到“集中性学习”,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领略作者超然物外的无限乐趣。

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哪些类似于作者“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说给同学们听听。(忆趣)

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自身的经历,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文中作者新奇、浪漫的童趣。

至此,学生通过找“趣”—说“趣”—忆“趣,理解文中作者的童真、童趣。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富于想象、幻想的特点,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出“趣”味从何而来。

3.精读课文,品味“童趣”。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难点。

讨论:①很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呢?

此时,我提示学生要注意抓关键的词句进行思考,如“明察秋毫”、“必细察纹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以丛草为林……”等等,引导学生悟出:作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并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即观察—联想、想象。至此,学生明白“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②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目的是让学生联系自身体验,进一步领悟作者通过观察,展开联想、想象产生“物外之趣”的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之后,投影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展开想象,感受“神游其中”无穷的乐趣。

学生的联想、想象可能很多,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我们的生活比图片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感受,必然会有无穷的乐趣。这样,学生品出“趣”之所在,“趣”之精华。

4.师生齐读,读出“趣”味。

目的是把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推向高潮,读出感情,读出“趣”味,读得“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三)课外延伸

(三)课外延伸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这篇观察仔细、表达生动的叙事散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因此,我要求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旨在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将读、写能力训练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童年,在每一个已经失去它的人的心中,都犹如一位远在天际的天使。美丽而神奇,充满趣味而令人向往。我常在想,是什么充当了童年这位天使那美丽的翅膀?今天,你找到答案了吗?是的,童真和童心,观察和想象,就是它的翅膀。

板书:童心和童真观察和想象

《实用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