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学情分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自主地参与阅读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打造自我,做灵魂的游历者;披文入境,做情感的感悟者;揣度深思,做问题的探究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的新理念,让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神韵、读出情味。
在反复的朗读中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层感悟课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即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因此,“以读为本,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设计追求的目标。在真情的激荡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朗读、品悟、表达等训练,并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洗礼和升华。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板书:“中国国际救援队”。我们预习了课文,能用一个词儿来评价一下这支队伍吗?(将课题补充完整“真棒”)
2、地震是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具有毁灭性的,请同学们看——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贵有疑。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二、(切入)环境险恶,感悟队员迎难而上之棒。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灾后环境的语句:“房倒屋塌,失去亲人的大人、孩子在哭泣,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多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指读。读得多动情,透过你的声音,我的脑子在演电影,看到了一些东西,听到了一些声音,闻到了一些味道。你们呢? 这样的场面找个什么词来形容?(景象悲惨)
2、再读,读出悲惨的语气。听了你声情并茂地读,我好像就在现场。看看这句“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给救援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你感受到的仅仅是悲惨吗?(环境险恶)
3、齐读。中国是个大国,我们怎能见死不救啊,在这种情况下,谁出现了?他们能够迎难而上,替灾区人民用“感谢”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小结:你们也很棒,你们能调动身体的多种器官,去看,去听,去闻,还动脑去想,这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啊!
(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直观、形象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美好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能探究课文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对课文才会产生想了解、想去读、想学习的念头。因此,在此环节以情激趣,通过设计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 入胜的导读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铺展)爱心行动,感悟队员人道主义之棒。
1、(自主、合作)细细品读2——3自然段:抓住描写队员的句子,把你最受感动,最有感悟的句子划下来,句旁像老师批作文那样,写写批注。
2、(交流)可能会有如下句子:
“造成两千二多人死亡,一万多人受伤。震后,中国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此处可抓住2200,10000,30,对比,再结合词语“立即”,明确时间紧,任务重)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可比较两个句子,抓住“一……就……”这组关联词,明白救援速度之快,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里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此处课件出示)
1)、抓住两个“有的”,感悟分工明确,训练有素,任务繁重。
2)、找出表示动作性的词:“搜索、捕捉、剪断、搜寻……”谈感受。(人道与牺牲)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近一步感受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
( )搜索( )捕捉( )剪断 ( )搜寻
3、课件展示一组真实的救援图片
(启发谈话:扣住人道主义与牺牲精神。延伸课文内容,感受救援队员对灾民无微不至的爱,已超越了种族,没有了国界。这就是人道与博爱。)
4、整合文本,层层深入
默读《海啸后的中国国际救援队》2——3节,深入感受救援队的英雄事迹。
可结合语句谈新了解,新认识。如:处理遗体,传染病,吃饭,喝水。
小结:肯牺牲自己,是由于心中有爱,爱能够战胜一切!替灾区人民用“感激”的语气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教学当中的情感就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点拨下“渐入佳境”。)
三、(收关)交口称赞,感悟队员高超技术之棒。
1、板书“交口称赞”请学生围绕词语提问,如:词义,称赞原因,称赞的内容
2、结合语句,学生谈称赞原因,对“闻明遐迩”稍做了解。
3、交流:人们交口称赞的仅仅是这条犬吗?
4、小结:这条狗是队员们的搜索工具,只有这么优秀的队员才能训练出来这么优秀的狗。让我们体小男孩的亲人用“感恩”的语气三读课题:“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四、(提升)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国界,也没有了种族,是爱抚平了伤痛,给了我们在艰难中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中阿两国友谊的使者回来了!我们都在机场迎接他们,你们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写下来)
五、搜集 ……此处隐藏7489个字……题思想,激发起热爱和平感情。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新闻文体的语言特色。新闻的语言要求客观、准确、朴实、简洁,尽量让事件本身说话,作者的观点就在事件的叙述当中。这篇通讯虽然也有抒情、议论,但也是融合在事件的客观报道中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中加以体会,并在平时阅读报纸时,增加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篇课文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尽力帮助其他国家。本课采用的是通讯报道的常用写法,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述清楚,并有适当的议论。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既有救援工作的总体介绍,又有细节的描写,如搜索犬救出男孩的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感受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和友谊,体会理解和帮助是双方的;二是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创设情趣,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针对本册教材的具体情况,大纲要求教学中让学生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针对大纲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和课文自身的训练重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思想教育方面: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教学中将其作为难点来处理。围绕重点,体会国际社会中的理解与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中曾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关系到培养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的一种发展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是一种“双向”心理过程。首先是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读一篇文章,先要让学生感知文字,从字词到句,从句子到段落,从段落到全篇,逐步读懂。发展性阅读的“双向”过程是安排阅读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
结合《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具体情况,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法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这样安排的:在学习本课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或上网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完成本课教材“国际理解教育”这一鲜明的主题。通过交流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通过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内容初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记叙的内容,按老师问题的提示,在揭示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安排了揭示分析课题导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以几个浅显的小问题切入,有利于学生渐入佳境。
板书是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从中可以发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途径,并能用较为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说课稿6第七组课文是围绕着“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内容,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太阳是大家的》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来表达对和平的热爱;《一面五星红旗》和《卖木雕的少年》是反映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则是中国人民帮助外国人民的事,从而引导学生诠释“国际理解和友好”的内涵。由于前三篇课文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对于“国际理解、国际帮助”的大概念比较模糊,本节课中试图通过中国国际救援队对阿尔及利亚的无私帮助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中国人民对外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一、说教学设计
我们设计这节课时遵循了略读课文的两大特点:一是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进行适时地点拨和帮助;二是“略其所略,重其所重”,教学中有所侧重,比如文章第3自然段的学习就作为一个重点学习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了文本的语言文字和写法,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更注重语文知识的习得,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二、说教学理念
1.“学案导教”的理念。
基于徐老师“学案导教”的理念,学生的学习不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应基于学生的起点。字词教学中,我没有把所有生字全部出示,而是针对比较难读或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巩固朗读。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因为在本课的“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默读下面的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在布置预习时,我就提醒学生关注“阅读提示”,课堂上,我也就直接让学生尝试概括,当然假如学生直接说有困难的话,也建议学生可翻开书本看一看再说。
2.关注语言文字。
“学语言,用语言。”语言的积累能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了语言的习得:
一是在词语教学中,重点了解了多音字“载”,知道读“zài”时,可组成“满载而归、装载、运载、超载、载重”等,一般作为动词使用,而在读“zǎi”时,可组成“下载、记载、转载、千载难逢”等,它的意思是“记在书报上”。
二是在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既关注关联词“有的……有的……”“一……就……”的使用,同时还关注作者的用词,如近义词“仔细、细心”“搜索、搜寻”,让学生知道当我们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运用近义词可使语言变得更丰富。
三是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适时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如:感激不尽、闻名遐迩、载誉。
3.关注写法的引领。
本文是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的,这是学生第一次遇到“通讯”这一体裁,教参上“教学建议”中是这样要求的:本课是一篇通讯,教师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向学生讲授通讯的文体知识,但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熟悉通讯的阅读方法。针对这样的要求,我们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片通讯”;在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后,再告诉学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交代得清清楚楚,就是通讯的特点”;结合第1自然段的学习,在了解为什么把结果置前时,再告诉学生“先介绍最重要的信息”也是通讯的特点。试图通过浅显的话语让学生对“通讯”这一体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自始至终关注,利用教师的小结语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写的。
4.激发学生情感。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这篇课文从题目开始就带有浓浓的感情色彩——《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读就让人产生一种自豪感。那么,到底“棒”在哪里呢?在整个文本的感悟中,我们始终抓住这条主线,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和内容去感悟和体会,从而明白我们的救援队员不怕困难,不怕危险,不顾个人安危,高度的责任心……他们真的很棒!最后再通过一组画面,让学生了解不仅仅在阿尔及利亚,只要世界上哪里有地震或灾害,我们的救援队员就会出现在哪里,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感受我们的救援队员真的是太棒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融合了研究小组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学校何校长和王主任的指点,特别是教研室徐老师的倾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但由于自身水平的缘故,课堂演绎中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最后,感谢富亭小学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和机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