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3-03-21 21:32:14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四册中的第15课《画夜景》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规范》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画夜景》一课属于“造型·表示”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示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这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同学,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快乐的、充溢童真、童趣的,不受制约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我根据《美术课程总目标》所倡议的“培养同学欣赏、评述能力,体验美术活动乐趣,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创新精神。”并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同学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发明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的绚丽多彩,感受到实际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同学了解颜色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发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2、操作目标:学习表示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示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3、情感目标:引导同学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认识深浅色使画面发生的对比效果,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示夜景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颜色深浅对比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

二、教法运用

针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天真浪漫、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同学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以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教学:

1、情境激励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我采用“欣赏、交谈、想象”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情境。通过把同学带入艺术的空间里,引导同学不受限制地、敢于打破常规地、自由大胆的进行遐想,激发同学创新欲望,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有力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2、德育渗透法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文中指出“各门课程之间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同学渗透德育教育。”因此,教学时通过欣赏家乡夜景对同学渗透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学法分析

本课以“启发同学感受并表示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为主要目的,因此,我准备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身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同学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认识颜色明暗对比这个问题, 引导同学自主探究,了解对比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同学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身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同学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相互的经验,拓宽同学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规范》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同学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同学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同学的发明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同学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效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需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同学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同学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组织、导入

1、组织教学:引导同学做好准备。

2、欣赏导入:

出示课件:请同学欣赏夜景图片,利用同学的好奇心激发同学对夜景的兴趣。

3、引出本课课题——《画夜景》。

(二)、创设情境,认识明暗

1、创设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教学情景。请数位穿同色系衣服的同学上台模仿服装展示,其他同学讨论比较衣服颜色,找出哪些是亮色哪些是暗色,然后请一两位同学上台将模特按衣服颜色深浅顺序排队。通过直观、深动的生活实际让同学了解亮色与暗色的差异。

2、引发考虑

质疑:颜色的深浅是绝对的吗?

教师随机找两

位模特请同学比较衣服颜色深浅,再用浅色与另一位模特衣服比较深浅。启发同学考虑:颜色的深浅是相对而言的,是利用颜色对比发生的。一个颜色只有和其他颜色相比较时才干分辨深浅。在美术中,把他们叫做颜色的明暗。

3、语言表述

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同学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利用各种颜色的小花为奖励品,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示的同学,以此来调动同学勇于表示、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同学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胜利与快乐。

(三)、质疑讨论,自主探究

1、欣赏,感受

我先整体褒扬同学的学习精神,接着用一种兴奋的语气告诉同学:你们想不想看看兰州的夜景呢?出示课件:请同学欣赏一组兰州夜景与白昼景色的对比图片,引导同学欣赏感受家乡美景。

2、质疑,引发考虑

白昼和夜晚,同一景物有什么不同?

同学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身的看法。在同学汇报自身小组的意见。(我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同学了解深浅颜色对比会使画面发生强烈效果。

3、德育教育,引入绘画方法

引出问题:咱们兰州的夜色是这样美丽,同学们想不想用自身手中的画笔把它画下来?那么咱们能用什么方法描绘出夜景呢?

4、同学分组讨论绘画方法,发挥想象力,找出描绘夜景的好方法。

5、同学发表个人意见后,教师介绍并演示不同的绘画方法。

(1)用油画棒直接在深色卡纸上绘画。

(2)先用浅色油画棒绘画景物,再用深色水彩涂抹背景。

(四)、欣赏评述,提高审美

1、欣赏作品

在同学有了自身的 ……此处隐藏5548个字……这么美的画面你还会想到哪些词?

③指导朗读(朗读词、句子和段落)

4、感受小青蛙过冬的方式

(1)过渡:我注意到了,你就是这只可爱的小燕子,就请你接着和青蛙哥哥商量商量。(出示第4自然段,学生读)

(2)小燕子商量了几句话自己再读读,找找,做上记号。(简单感受反问句和疑问句,并指导朗读)

(3)过渡:是呀,小青蛙到底怎么过冬,谁能把你刚才画的句子再读一读。(指名学生朗读)从这些句子中可以告诉我们青蛙的过冬方式其实是——冬眠。

(4)复习识字5中的冬眠动物。

(5)播放青蛙冬眠录像。

(6)针对这部分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学生问题:青蛙为什么要吃的饱饱的?

青蛙为什么要钻到土里?

(7)引导学生解疑,伺机学习生字“钻”,理解来年春天是什么时候。

4、感受小蜜蜂过冬的方式

(1) 过渡:看到大家商量得这么有意思,老师和小动物们商量商量。(出示6、7自然段)师生分角色商量.

(2)了解小蜜蜂的过冬方式。

(3)课件认识蜂巢。

(4)教师小结:这个蜂巢太神奇了,它可以储存很多蜂蜜,让小蜜蜂无忧无虑地过一个冬天,难怪小蜜蜂那么自信地说——(学生朗读小蜜蜂的话)

5、分角色朗读。

三、 总结全文

过渡:三个好朋友商量以后知道了各自的过冬方式,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他们还商量好了,有一个美丽的约定呢,这在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全体齐读第8自然段

四、 拓展延伸

(1)想象三个好朋友是怎么约定的,小燕子说——小青蛙说——小蜜蜂说——

(2)第二年春天很快就到了,小青蛙首先从——(泥土里钻出来)早早来到约定的地方,等它的好朋友;接着小蜜蜂从——(蜂巢里飞出来)和青蛙见面了:不久一,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三个好朋友又见面了,它们会说什么呢?(学生想象说话)

说课稿 篇6

一、说大纲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阅读教学有专门的规定,要求本册教材的阅读部分,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说教材

《词七首》安排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第三单元是唐宋诗词鉴赏。根据编者的要求,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像,探究它的意境;同时,为感知诗的声韵美,还要懂得一点格律常识。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之一,本课所选七首词,李煜、柳永、苏东坡、秦观、李清照、辛弃疾、姜夔各一首。从这些名家作品中可以窥见宋词的大体特征。尤其是从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和苏轼、辛弃疾等风格迥异的词作中了解宋词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的物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既能品味到中国文学的精华,又能在亦婉约亦豪放的情感及“红牙板”、“铜琵琶”的变奏中感受宋词的情感美和音韵美。

三、说学情

诗词的教学,从字面上讲,文言字词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一道障碍;从内容上讲,历史典故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二道障碍;从诵读来讲,章法和句法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三道障碍;从鉴赏来讲,意境是阻碍学生理解的第四道障碍。前三道障碍学生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容易解决。本单元诗词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诵读是学生体会诗意、品赏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诗词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知道,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要按谱制词,所以写词叫做“填词”。词的语言、音韵之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至于意境,学生虽然早有接触,且他们或许知道什么是意境,知道怎样分析意境,但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意境的准确定义,并在感受、品味词的意境时,能通过亲自实践掌握一些要领。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词的意境、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上。

四、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词的特点,教学过程分四步来进行,即:诵读、背诵、涵咏、鉴赏。

1、诵读。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苏轼说:“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例如: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如“对长亭/晚”“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②“念桥边红药”的“念”,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③《雨霖铃》的韵脚依次是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念奴娇》的韵脚依次是物、壁、雪、杰、发、来、发、月,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诵读的方法:可采用默读、朗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

2、背诵。诵读是习词的基础,诵读而不背诵,只是枉费工夫。通过背诵,才能加深领悟,渐入佳境,为后面的鉴赏作铺垫。背诵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3、涵咏。朱熹《论读书诗》:“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即咀嚼回味,慢慢地品尝诗的悠长韵味。经过这一步骤,学生就会进入诗的意境。这里,有必要点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在让学生咀嚼回味中进入诗的意境时,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引导联想和想像。根据词作思维的跳跃性在词中留下的意象空间,通过联想和想像,串联成一个完美的意象。例如,《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有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再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也找不出两个字来”。香菱“合上书一想”,为我们道出了读诗的秘诀。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这一系意象,经过“想”,读者便进入了全诗营造的寂静、旷远、苍茫的意境之中,从而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感受。

②从词的章法入手。一是抓住开头,统领全篇。例如“大江东去”一句就给全词奠定了豪壮的基调;同时,还可以拿苏轼《水调歌头》的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作比较,它将读者引进哲理的思考。二是利用过片(即下片首句)将全词连成一体。例如《永遇乐》中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由上片的歌颂英雄转到讥讽好大喜功的失败者,为下文抒写人的忧愤作了铺垫。三是用结尾总括全词。《永遇乐》词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词人以廉颇自况,因不能为国效劳而感到悲愤。

③抓词眼。例如“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词人在写过“荠麦”“废池”“清角”之后,用它来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围绕“空城”,表现词人的“黍离之悲”,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4、鉴赏。通过对词的意境的把握,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文学功底和生活体验对每首词的思想感和艺术特点进行评价了。可通过讨论或作文的形式完成这一任务。

《【热门】说课稿范文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