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六篇课文均是名家之作。它们或追忆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展示名人、伟人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人文内涵深厚丰富,艺术表达各有特色。《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学习了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辞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因此我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定为:体会文中词语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因此,我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三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因此,我把本课重点明确为理解语句含义,复述课文。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语言浅显易懂,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学,预习好课文,处理好字词问题。理解语句则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二)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
理解词语:
幽默凄惨x秘翻来覆去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很轻松的完成问题。
(三)整体感知:
1、用五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然后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时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2、在朗读感知课文和听复述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a、“我的第一本书”仅仅只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做怎样的理解?
b、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四)问题研讨: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有疑问的句子或不懂或乡考察同学的句子提出来,请同学解答。
设置本题是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五)畅所欲言: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考考你:
本题是就课文最基本的知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拓展提高:
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人选一个,在课文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的故事》)
五分钟后交流。
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八)布置作业:
a、把课堂小作文整理好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必做题)
b、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本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写下来,并且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影响。(选做题)
本题是进一步加强能力强的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九)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在教学
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
本课有两点收获:
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此处隐藏5904个字……子来说,这篇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可能觉得离自己生活相距甚远,但是可以通过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展开想象,去感悟那个时代的生活境况。总之,在教学中,要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使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进而思考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重点字词,了解、把握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2.能力目标: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品评重点语句,渗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
2. 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决定本课采用采用合作探讨的方法,加上老师的适当点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清了。可是诗人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新知学习:
1.检查预习,检查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复述课文大致内容,希望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涵。。
3.问题探究,让学生将难以理解的语句找出来,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4.畅所欲言,设计问题: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这是进一步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布置作业
课文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要点,并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标
布置作业
我的第一本书说课稿6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A、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B、通过文本,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能力目标
A、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
B、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叙述中感悟生活的苦难,感受人情友善,领会主旨。
3、情感目标
A、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理由】
①《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好好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路,读出全篇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②《我的第一本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所选的五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本文语言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要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蕴含,并不太容易。
③八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概括、分析能力,但有些内容理解得不够全面、客观。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只要给他们机会就会展示出来。因此,多注重课前预习指导,课堂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基于以上课标明示、单元指导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课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三维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确立
1、抓住重点,有条理的复述故事,感受生活的辛酸与甘甜。
【理由】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初中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目标。
三、教学难点的确立
1、深入理解苦难生活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
【理由】
联系二十世纪初的文化背景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到感悟,对今天的学生来说,由于不是亲身体验,难度要大点儿,因此,我把难点定为:深入理解苦难生活中的甘苦和蕴含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的确立
结合单元主题与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漫画导入,概括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
3、探究课文
文中写了这么多事,哪些事能触动你的心灵,为什么?
4、体察情感
找出能够直接表达作者对这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的语句。就其中一个句子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请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谈一谈你的第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理由】
1、本课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由于年代相隔比较久远,学生理解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注重从第二段的分析中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的创作背景,在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注重从本文的感情特色入手,注意以情感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因此,我设计了思考题:“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触最深?请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五、教学方法的确立
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诵读法
【理由】在语文学习中,老师怎样精辟的见解也不能替代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考。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教师只能起到引导、点拨启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