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高窟》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高窟》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与地位
《敦煌莫高窟》为八年级16册教材的开篇课。与前三册开篇欣赏课相比,此课打破了单纯的美术作品的介绍,而是将其放置在特定的文化情景中,从多角度理解敦煌艺术,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认识,具有较强的艺术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特征,是对我国及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入接触与理解的重要课程。对学生理解我国传统文化,获得多种情感体验,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较大的作用。
2、教材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三层:第一层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敦煌历史和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第二层从对雕塑、壁画的欣赏,引申到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第三层通过藏经洞的发现和遭受的掠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建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三个层次的内容在课堂中整和为五个探究主题:佛教与中国古代的主要石窟;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莫高窟的彩塑;莫高窟的壁画;近现代的莫高窟与石窟保护。本课的练习中根据五个探究主题提出了总结性和引深性问答题
二、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对佛教传入我国及我国四大石窟艺术的概况有初步了解
(2)对敦煌石窟主要时期的彩塑和壁画的特点有所认识
(3)通过欣赏理解政治、经济、历史对艺术的影响,理解石窟艺术是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形式,注重对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熟悉查找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了解佛教与石窟艺术的发展,能够对莫高窟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形象特色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3)通过课堂交流互动,艺术创作,深入理解石窟艺术的精髓,能够运用技能技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学习充分认识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强爱国热情。
(2)通过了解敦煌的近现代的发现与遭受的掠夺,认识敦煌莫高窟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增强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1、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艺术成就的认识与欣赏。
由于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大量感官信息的直观作用,对本课重点的处理是通过网上自主学习,小组互动讨论,在学生自学并展示自学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然后再指导其深入讨论、释疑而解决的。
2、难点:与政治历史相结合理解石窟艺术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
本课难点问题涉及政治、历史、宗教多方面因素,以初二学生目前的知识层次与艺术鉴赏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采用对比欣赏、假设质疑、教师引领,结合具体的代表作品分析,运用简化的语言,配合图像直观的欣赏,通过不同朝代作品的对比,同一朝代不同形式的作品对比,让学生感受讨论,然后再结合政治、历史分析原因,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上升理解高度。另外本课设计了《敦煌莫高窟欣赏问卷》针对每个知识点提出了总结性引深性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活动后又能及时巩固重难点内容。
四、学情分析
敦煌莫高窟对许多人来说都不陌生,但又了解不多,由于一些电影、传说,使其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这一点来说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作为一节欣赏课其内容含量较大,易流于表面的理解,常规课堂教学势必会出现时间紧、偏重于讲解、缺乏活动、气氛沉闷的现象。在老师的一味讲授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失去兴趣,而且一节课的时间,欣赏讲解是有限的。所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深入理解本课内容的关键。
之所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八年级学生对知识、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渴望,而又不愿被动接受,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理解能力,另外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广阔天地。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因此对本课的大部分知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查阅学习,但八年级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将艺术上升至历史、政治高度理解还有一定困难,缺乏必要的指导。所以教师可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引深问题,提高理解能力。学生自学与教师引领相结合。为使自主探究的过程更有效,我同时采用了“自学—指导”的互动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为了“激其情,发其智”又使用了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在了解了敦煌艺术,领略了辉煌成就的中国石窟艺术后,进入了屈辱的、悲壮的被掠史,这必然会使他们的情绪发生反差较大的波动。而此时的青少年学生恰恰最容易接受情感性的东西,从而获得情感体验。
五、设计理念
1、教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对比,甚至冲突、争论,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第一阶段,将学生分组,分主题,利用网络搜集资料,自学探究。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搜集及信息整和,并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概括。 第二阶段,全班交流学习,各组由代表发言,结合图片欣赏,讲述所探究的主题。教师引深内容,学生思考回答第三阶段,创作展示阶段,各小组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敦煌为表现对象,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教师引导帮助。
具体到本课“自学-指导”教学模式与自主探究性学习法珠联璧合,把整课分成形成问题,自学探究;讨论质疑,合作学习;形成结论,展示交流,艺术创作,抒发情怀四个环节。由学生自行结组、自行选题,充分利用我校的网络资源结合信息技术课上的浏览网页训练,网上自学,质疑讨论,课上展示,最后创作,轻松的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发展。
2、学法
本着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这样一个根本目标,我采用了自主性学习法。具体方法有研究性学习法、合作性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交流性学习法等。
……此处隐藏27415个字……会情感。2、回味“壁画”
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是怎么读懂的?你想到了什么?”在组内合作学习,然后以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交流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尤其是飞天图片,用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句群,再运用这种描述方法,写一写飞天还有哪些形态。所有这些都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描写飞天的句子,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层次感。
这一段的教学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感知,有效地带领学生领略了壁画的“宏伟瑰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深深地感受了作者用词的精确和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化。
3、体味“藏经洞”
“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抛出话题,让学生勾画。并结合着出示珍贵文物和文物被盗的文字资料,“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想?”再次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接着,教师顺势组织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整体感悟
同学们,莫高窟的文物已经所剩不多了,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投身于保护敦煌,研究敦煌的历史使命中去,因为——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课外拓展
1.引导学生课后搜集一些有关莫高窟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开拓学生思维留下空间,也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让学生把课堂上的语言文字训练在课后写下来,以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莫高窟》说课稿13一、教材概况
《敦煌莫高窟》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它是继《赵州桥》之后的又一篇阅读训练课文。
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第2自然段,简要地描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第3、4、5自然段,有面、有点地具体描写了敦煌壁画的艳丽多姿和栩栩如生。本文文质兼美,特别是课文第1、2、3自然段的结构相似,紧扣单元训练目标,适合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习作训练。
全文分两课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时期,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课文的特点,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②技能目标:学生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感受敦煌莫高窟塑像的精美和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四、教学设计
(一)、补充资料,激情导入
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激情饱满的讲述: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有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石窟。接着出示四大名窟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石窟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四大名窟,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要理解、领悟文章的语言,首先就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在揭题之后,我安排了两次整体阅读。第一次是无问题阅读,目的就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第二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敦煌莫高窟会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这么多的称赞呢?”这个问题再次读课文,并用笔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从而了解学生领会和运用文章语言的程度。
(三)、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计,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应当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当多些。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先由老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听后指出老师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相机进行情感的诱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彩色塑像在敦煌莫高窟中占着主体位置,而第二自然将它作为略写段进行训练。针对这点,我对它的文本进行了拓展,以期让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雄伟壮丽。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精美”这个重点词展开教学。
先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精美,让学生知道课文是通过最大佛像的宏伟和最小菩萨的精致来印证第1句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只是这么一句话,显然是领略不到塑像的无穷魅力。
我再补充了一段资料,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塑像的精美。通过读、说、品、悟,让学生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我又趁势播放一段敦煌莫高窟彩色塑像的剪辑片断,通过声情并茂的解说,给学生的视觉上造成冲击,也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并对着大屏幕大声地赞叹出来。这时学生的心中已经充满了对敦煌莫高窟的向往和骄傲之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达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这将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这样,学生乐学、易学,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