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一、教材浅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的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纵观全文的内容,可按“古人的赞美→特点的描述→原因的探索”分为六大段。其中写第二大段是重点,不仅占的篇幅最多,而且写作上也很富有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单元教材的教学重点:过渡句或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因此,第二大段应当作为本课文的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全文,我们还能领会到课文具有以下的三个写作特点:一、言简意赅地引用古代名人言行稍加议论的办法,增强了赞美的感染力;二、段与段之间巧用过渡句,段意衔接自然,使文章具有一气呵成之感;三、语言形象、生动、有气势,采用比喻、对比、拟人等多种写法写出了庐山云雾之美。因此,本文是一篇极好的写景范文,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文章中语言文字的读、思、议、品等,使学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景色美,从而使他们的心中升腾起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二、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大段,会背诵第4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的第3、4、5、6题。
三、本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会背诵第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能找出第二大段中的过渡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五、教学难点
对庐山云雾美丽神奇的感受。
六、教学思路设计浅析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教师稍加点拔,学生主动自学的“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课文的内容。训练的同时,注意情境教学的设计,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情境的教学
情境教学法能牢牢把握和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使教学收到最优化的效果。本教材是一篇适宜于进行情境教学的好文章,而且也只有通过情境教学,才能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的环节:
①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教师又施以启发性的小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庐山云雾的好奇心。
②教师的配乐表情朗读,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庐山云雾的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催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③投影片的及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庐山之中,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④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
⑤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课堂环节衔接语,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荡漾。
(二)注重学法的指导
成功的语文教学策略应该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训练为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宗旨。因此,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及其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法指导训练环节:
①采用指导读第3小节——师生共读第4小节——独立自学第5小节的迁移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写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体会;四朗读”的阅读方法。
②以读范句→补充完整语句→独立说句的层次训练,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使学生在有模可仿之中,学会举一反三。
③注意课堂上学法的及时梳理与小结,让学生明确并掌握学法的步骤。
(三)注重读写结合
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的吸收,写是理解的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了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量的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多种手段让学生欣赏庐山云雾,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之后,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已油然而生,极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一番。此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推出《家乡的晨雾》的写作训练,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世纪之声,也已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针对本课的特点,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圈、划、删、改、读等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语言欣赏能力。
①用上“神秘、探求、令人心醉”,说一句比较通顺的话,进行说话及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
②按要求找、划出描写云雾的词句并进行赏析,是典型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
③模仿例句,发挥想象进行造句练习,加深学生对文中关联词的理解,并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
④“默读→有感情地读→表演读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课文语句的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个人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的多种形式的替换变化,则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
《傻二哥》是以童年往事为话题的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回忆性的散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善良、聪明、热情、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形象。文章从傻二哥吆喝的内容;傻二哥的特点;傻二哥的衣着;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傻二哥有耐心,不怕麻烦五个方面把这样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生动活泼,细腻传神。
教学本课我预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重点学习1-3自然段。第二课时, 走近傻二哥,感受他的傻灵傻灵,学习4-7自然段。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读,我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一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傻二哥“傻灵傻灵”的性格特点;三是体会文章描写人物 ……此处隐藏10361个字……式的小说写法:
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轻学生负担。】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一、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前苏联作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文章以第一人称叙事,以一个儿童的眼光去思考和探索人的起源这个科学性很强的问题。文章展示了“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即从“迷惑不解”到“似懂非懂”到“独立发现”到“得到证实”。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感受作者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教学难点:
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三、说学情:
经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较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随着年段的升高,一本薄薄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他们具有了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量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还要为学生提供了大量阅读材料,课堂上大量资料的补充,对学生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2.说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发现和解决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1.交流揭题,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学过的课文中描写童年生活的片段,由片段交流引出“发现”,由片段交流引出“童年”,由对“童年”的交流引出课题完成“童年的发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 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
3.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阅读开头,了解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2)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3)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5)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4.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我”当时有什么表现,又是怎样被老师轰出教室的。
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使学生明白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感受作者幽默诙谐的语言。
六、说作业设计:
互相交流学习课文受到的启发,深化了主题;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童年的发现》为题写一篇作文,介绍自己的一次发现,读写结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大循环。
七、说板书设计:
运用简洁的板书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板书能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
梦中飞行,引发思考——富于幻想
童年的发现 绞尽脑汁,惊人发现——执着探索
遇到挫折,悟出道理——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