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说课稿

时间:2023-01-29 01:56:02
《咏鹅》说课稿

《咏鹅》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咏鹅》说课稿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辅读学校教材实用语文第七册第5课《咏鹅》。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咏鹅》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学生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材安排。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是: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曲、波"。

教学难点是: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我准备用四教时完成。第一教时通过看图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第三、四教时进一步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并做课后练习。今天我重点讲一讲第二教时。分四个环节教学:

第一环节: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第二环节:学习古诗,理解诗意。首先展示熟悉的古诗插图,一幅切合诗意的图画,能使诗教学直观化。学生点击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诵。进一步激起孩子学古诗的热情。还采用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朗读这首古诗,可以减轻学生思想压力,并能引导他们去积极思维。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寓教于嬉。把理解诗意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了。

第三环节:学写生字。课后的二个生字是要求学会的,能力训练的重点依然在"自己学会"让其会自己看"曲、波"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自己会体会笔顺,自己会临写和校正。让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显得开放自主。

最后涂色练习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第5课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以上是我初步的设想,如果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

《咏鹅》说课稿2

一、说在前面

悠悠岁月,上下五千年。中国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有着如此灿烂的文化,博大而精深。唐时就有"人人会吟诗"的风尚。古诗文的朗朗上口,使人易诵易记,它那富有音乐性的节奏,至今,仍焕发出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新课程标准如是说: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课程总目标。

3、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二年级阶段目标中的阅读目标。

《咏鹅》这是一首儿童十分熟悉的古诗,不少孩子在幼儿时就会诵读。放在课文的第一篇,让其读读、背背、看看图、做做动作,自解其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教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者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引导体味诗的情趣,指导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语感目标)

2、会认"鹅、向天、白毛、绿水、红掌、清波",会写"向、白、毛"。(技能目标)

3、逐步培养自学古诗,自吟古诗的兴趣。(情感目标)

三、说教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这节课,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讨论、展开想象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四、说学法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智慧。

五、说教学程序

认识一位新朋友,激起学生兴趣。

从图到字再到整首古诗,抓住时机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读出诗的味道,又让学生趣味盎然。

继续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儿歌"的阶段中,学生有认真听记的习惯。在整体感知语言以后,要求学生能够读读划划,认识词语,再对照课后的要求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教师依然要重视孩子已经形成的学习词语的方式 ……此处隐藏4944个字……学生讲述他写古诗《咏鹅》的原因,通过简介作者迁移兴趣,引入自读古诗,进而板书课题

二、由画入境,感知全诗大意,学习生字。

1、首先教师播放动画,借助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受,形象感知诗中描绘的景色。看完动画后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同学们,刚刚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更细致的去观察。让学生说一说鹅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的脖子是怎样的?它们的羽毛是什么颜色的?它们的小脚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是怎么游的?并鼓励学生进行表演。

在这个环节我通过让孩子们观看动画,回答问题,朗读古诗,使孩子们感知了古诗大意,了解了鹅的样子、颜色、姿态,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读:(1)带拼音读一读;(2)组词读一读;(3)当小老师读一读……

记:(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如:动作法、联想法、猜谜法、部件法等;

4、结合图理解“白毛、绿水、红掌、清波、向天歌”

三、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教学中我请学生认真听录音朗读体会,在听完录音的基础上,再通过分句跟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比赛读的形式让孩子们学会有节奏的朗读古诗,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四、课间休息:涂色练习。

诗歌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白鹅玩水的情景。白的鹅毛,红的鹅掌,清澈的绿水,相映成一幅色彩鲜艳的白鹅戏水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动动手、涂涂色,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减少了许多繁琐的讲解。同时,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

五、趣味游戏巩固识字:

学生年龄虽小但好胜心强,我先以“和鹅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参与识字的兴趣,然后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来加强学生对古诗字词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六、活动延伸:歌表演《咏鹅》。

音乐能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本环节我融进了艺术教学,在《咏鹅》这首古诗新唱中,引领孩子进入美丽可爱的大白鹅角色,感受白鹅戏水的欢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诗的意境。

六、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主张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我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轻松、双向交流、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活动,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使学生能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空间里,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验中获得知识和能力,。从一开始的猜谜语导入,到课中采取的多种多样的识字形式,以至到最后开放式的教学方式都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同桌间的合作,小组中的比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鹅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把巩固汉字的环节推向了高潮。最后的开放性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自我表现的同时,复习了生字,理解了古诗,还锻炼和发展了想象、表达、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七、板书设计:

咏鹅

简笔画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多种形式呈现了古诗内容,随文板书,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咏鹅》说课稿7

教材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编者力求突出“学科综合”这一理念,设计了诗、歌、画这一主题单元,使音乐与文学、美术完美的结合。本课在学生已熟悉这首古诗的基础上,将《咏鹅》谱成一首歌曲,并设计了为诗涂画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科综合这一新理念融于其中。这样的课有助于学生提高中文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

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音来表现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插放《咏鹅》伴奏,学生随乐走进教室。

师:同学们好,我们快乐的音乐四十分钟又开始了。

(设计意图:一分钟的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和沟通的最佳时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导入歌词。

(1)出示《咏鹅》背景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你会想起哪一首古诗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咏鹅》

师:你能大声地读出来吗?

生: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下的,诗中描绘了鹅在水中游水嬉戏,悠闲自在的样子。

(2)播放动画音乐朗读古诗。

生:随音乐一起朗读诗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在恰当的时候介绍了作者骆宾王,又播放了动画,既引入了“相关文化”,又为下一环节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歌曲

师:音乐与古诗是原本是一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咏鹅》。

(1)放录音

生:感受歌曲的情绪(优美的)

(2)出示歌谱

师:简单讲解歌曲中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

(3)范唱

师:有表情地演唱

生:跟音乐模仿口型,跟唱歌曲。

生:跟乐再次演唱。

(4)播放动画伴奏音乐。

生:有表情地演唱。

(设计意图:1.通过插放动画,更加形象地营造歌曲的意境,使学生“视觉”、“听觉”结合,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2.通过反复听赏,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获得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三.分组活动,进行表演

1.分组准备

师:刚才,我们用优美的歌声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喜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

生:分组准备

(表演,朗读诗歌、自制打击乐器伴奏,画画)

师:分组指导

(1)表演:自由创作表现动作。

(2)朗读诗歌:富有情感的朗诵。

(3)自制打击乐

(纸、书——表现风声、鸟鸣;矿泉水瓶装少许水——表现水声;选择两种物品(文具盒、书)相碰撞——表现鹅的叫声。)

(4)画画:为书上的画面添涂颜色。

2.汇报表演

(设计意图:分组准备活动,让学生从读、唱、演、奏、画中表现这首歌曲的意境,是“音乐与相关文化”很好辅助于歌唱教学,学生既学会了唱歌、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咏鹅》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