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28 21:32:24
【精品】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精品】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认真拟定说课稿,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

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的:课文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描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训练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北大荒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工具,弘扬人文”,需要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品味语言、咀嚼文字、体验情感。本课的教学旨在捕捉课文的关键句段及灵动的字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悟情。

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合作讨论代讲,以图引文、图文结合”。

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主要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联想及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可爱的草塘》一课,草塘的可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景美、物丰。那么,这节课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前往北大荒进行一次愉快的旅游。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塘美景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找出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读后感受。这时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学生们都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写得很美。“翠绿翠绿、发光、鲜亮。”写出了草塘的色彩美,"欢笑着、翻滚着"写出了草塘的动态美。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面对草塘这美妙的人间佳境,我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另外在教学中我还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示范朗读。范读会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学生一定会情绪激昂,跃跃欲试。我适时激情引导“这美丽的草塘,是多么令人迷恋呀!它不仅广阔而且美丽,那一丛一丛的绿颜色向你展示它们生命力的旺盛,不由使你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它们当中的一员。这里的草塘颜色是绿的,但这绿并不单调,它有光泽的美,有变化的美,更有着动态的美。让我们边读边想象画面,将这幅美丽的画卷记在心中。”通过交流读书的感受,引导学生去发现美;通过教师的范读,帮助学生去感悟美;通过激发想象,促使学生去深化美;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进一步去享受美。

在教学“小河奇景”这段时,“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抓住了学生在朗读时对“啊”字不同处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课文中描写小河奇景这一部分作者用一组排比句展现出了一幅迷人的美景,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我引导学生像这样的文字,我们也能写。这样吧,我给大家开个头“夕阳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都会打开。这一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迸发出火花,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此环节也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三、自渎自悟,感受“丰富物产”

课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边读边想这几段文字围绕哪句话写的?并引导学生结合小丽的介绍加上自己的创造说一说“瓢舀鱼、逮野鸡、追狍子”三件事。

学生说故事之前会再次阅读课文,说故事是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内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故事过程中注意说话语气,要流露出对家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此环节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想象力进行了训练,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草塘的物产丰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有机统一。

四、畅谈感受,结束“草塘之旅”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他说:“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找准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

临近下课我对同学们说时间不早了,我们这次愉快的旅行也该结束了。在我们即将离开这片可爱的草塘的时候,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要告诉朋友,告诉亲人,告诉今天在座的老师们。好,那就在老师课前发给你的纸上(出示:编一句俗语,写一点感受,设计一句广告词,当然,写一篇小文、作一首小诗、画一幅小画、谱一支小曲……)这一环节,有机的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学生们的精彩创作让我诗兴大发,也即兴作了一首小诗:草塘茫茫绿浪涌,春冬两季乐无穷。物丰景美惹人爱,美丽画卷记心中。此环节设计将教学推向了**。

五、总结全文,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完成练习;并通过板书总结课文。通过练习学生明确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六、作业

推荐读 ……此处隐藏3694个字……

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议、演、品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后明白:通过描写将军错怪军需处长后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更显出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品质的高贵。写将军实际上是作者从侧面刻画军需处长的形象,让学生体会到衬托手法的妙处。

4、体会丰碑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第13自然段的课文内容,利用课件展示情境。

①指名读后引导学生理解晶莹的意思。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晶莹的?课文中指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启发学生谈一谈: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你想说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

④指导感情朗读,齐读。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了特定的情境,减缓了理解难点的坡度。学生在读议中体例到军城, 处长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像一座纪念碑一样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第四个教学环节 首尾联系 深化主题

面对行军途中将要面临的严峻考验,将军开始是什么样的心理?(担心)现在他还担心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思考: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2、要求学生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引导学生联系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来朗读。

3、配画播放《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歌曲。

这个环节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学生明白了军需处长仅仅是千千万万个红军中的一个代表,他的精神就是红军队伍的精神。配画播放歌曲让学生再次入情入境,深刻感悟。

第五个教学环节 拓展延伸

根据下面的题目,自选一题,课后完成。

1、搜集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办一份手抄报。

2、自读资料:有关殷雪梅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的报道

读了这则报道,你有什么感想?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链接了学生的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

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

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

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

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轻学生负担。】

《【精品】五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