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一节课是第九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二、说教法
这一节课以启发性教学、讨论法、交流学习法、实验法,归纳法为主,并使用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三、说学法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例如: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同时,他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认识浮力》,掌握了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在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务。
四、 说教学过程
1、 新课引入
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同时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 探究浮力的大小
(1)猜想
通过实验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 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
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
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
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3)分析与论证。
实验完毕后,各小组对自己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教师提问: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有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浸在液体里的 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4)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
全部浸入(浸没):V排=V物
部分浸入:V排=V浸<V物
3、 练习
通过设计习题让学生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4、 课堂小结
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对节课进行小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 布置作业
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巩固新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学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然后以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自己动手去完成“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个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纵观整节课是突出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过程。对于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的这一难点,采用了教师拿实物演示的方法来突破,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过渡自然。
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在课堂上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使得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二、在授课过程中语言没有幽默感,语调千篇一律。
三、上课时间把握的不够合理。
四、板书设计的不够合理。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2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 ……此处隐藏9541个字………"。在这九个组中,有八个组"装货"在十个以上,有两个组在20枚钉子以上。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兴奋不已,继而每个同学却为自己的"小船"最终"沉没"而惋惜顿足。虽然老师还没有提出做船的目的,但事实上他们在做的过程中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装货更多?")
实验二:请同学们拿出自备的空易拉罐,慢慢地压入水中,感受手掌受力变化。(教师示范表演)
2、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前面的两个实验,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两个实验作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正如课前预料,同学们纷纷作出反应)
学生:底面积,因为把船底做大,"货物"装的才多;物体密度,有些物体在水中漂浮,有些物体则会沉底;液体密度,因为同一物体在水中可以沉底,在水银中则可以漂浮;浸入液体的深度,因为易拉罐越往下压,越费劲;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因为用粗细不同的易拉罐,压入水中相同的深度,用力大小不同。
教师:(把各种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我们今天着重研究浮力与浸入液体的深度和物体的底面积是否有关。(并引导学生取得共识)这就是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也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但是测量液体体积的量筒,对少量液体而言,误差是比较大的。对某种确定的物质而言,体积和质量、重力是—一对应的。为了测量的方便(从结果出发指导实验),我们研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实验去验证我们的猜想?
(经过组内同学之间的交流,大部分同学可以确定研究方案)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用老师提供的纸杯把物体从溢水杯中排出的水收集起来,用弹簧秤测定其重力。最后寻找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5、收集证据(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一:分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
6、分析论证分组分析数据
在得到测量结果后,同学们自发地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各组交流:他们发现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大小,即F浮=G排。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7、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
学生活动二:自主学习课本91—92页例题。
交流讨论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题正确解题过程。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四、巩固新课:9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
八、作业内容:物理作业本9.2阿基米德原理。
九、板书设计:
9.2阿基米德原理
一、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二、其公式表达式为:F浮=G排=m排g=ρ液V排g
三、通过实验表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9一、教材分析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浮力》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本节由“阿基米德的灵感”“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也是本节必须完成的核心任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式实验探究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让学生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阿基米德的灵感”53页小实验通过让学生展示,重现古代阿基米德洗澡情境,感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多少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而学生所看到的浮力大小并不一定会与排开液体的重力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我引导学生将排开液体质量的多少转化为与浮力有对等比较关系的排开液体所受重力,让学生自觉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出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定量关系的实验。
2、在上课前一天安排前置性任务,让学生了解并领取任务一中的学习要求,通过对课本54页实验的自主学习,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步骤及考虑需要哪些实验器材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自然会对要进行的实验有一个理性认识,以便在第二天上课前就会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
在实验之前,需要先让小组将前一天完成的任务一进行交流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统一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并随机抽取两个小组进行展示,引起全班小组的讨论分析,确定最终实验方案及所需器材。随后让小组组长分配实验任务,责任到人。
在实验中,我会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观察指导实验,并将学生在做实验时容易出错的地方总结、归纳。在学生实验结束后,着意抽取两个小组(特别是在实验中所测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有差别的小组)展示实验成果,并由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实验评估,讨论分析引起实验误差或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任务二是在任务一的基础之上,结合上节《浮力》所学知识,将第一节所学知识“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中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改为“排开液体的体积”,通过公式间的变形,让学生自已得出新公式F浮=液gV排,让学生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并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3、评价反馈
任务四中通过必做题与选做题的设计,必做题让全体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让小组长检查反馈。选做题则可以让能力更强点的学生进一步探索,提升其能力,或可以由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选做题。
4、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远离本土作战的示范课,作为孩子们的新老师,面对新学生,对学生学情了解不足,不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情况,因此也就不能很好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没有能够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好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并没有受到众多听课老师的影响,整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作为课堂流程的组织者,只起到了一点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学生在小组这个模式下,发挥出了极大的潜能,通过团队合作,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