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其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乘法的口算和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是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学生认识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本节课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来获取新知识
三、教学准备
采用多媒体展示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主题图与多样化的练习,已达到高效、优化的课堂。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做下铺垫
1、口算练习
6×7 8×4 9×3 40×9
5×90 11×8 12×4 10×5
24×2 31×3 2×13 34×10
200×30 50×60 300×6 1000×8
2、笔算练习
75×3 126×4
引导学生说出笔算的方法: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目的是为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竖式做下铺垫
(二)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谈话导入。(课件:有图象、有学校图书室刘老师的声音)同学们,学校图书室买来12本新书,每本24元,你能猜一下我大约付了多少钱吗?
2、学生进行猜测,并说说想法。
3、通过诱导,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刚才每位同学都猜过了,那么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你猜的是正确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正确答案?(课件)刘老师到底应该要付多少钱?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你能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24×12”吗?
(三)自主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24×12。
2、教师巡回指导,特别关注学困生。
(四)交流汇报,归纳策略。
1、梳理思路,准备交流。
刚才老师在看同学们的计算时,发现许多同学已经有好几种方法了,在交流之前,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写一写,你在小组里发言准备讲哪几点?
2、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3、整理成果,准备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对其他同学的解法充分发表看法。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并使学生学会倾听。)
4、全班汇报,汇总策略。
部分小组代表汇报研究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适时介入。
(1)充分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学生的解题策略可能有:
①24+24+…+24=288 (12个24相加);
②12+12+…+12=288 (24个12相加);
③24×2×6=288;
④24×3×4=288
⑤24×10+24×2 =288
⑥12×20+12×4=288;
⑦24×20-24×8=288;
⑧ 2 4
× 1 2
4 8
2 4
2 8 8
(2) 通过比较,着重指导,从而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3)质疑问难,精讲点拨。
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那种比较简便,学生普遍会选择竖式。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我先从横式出发引导学生沿分步算式去寻找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及两积之和。组织质疑:
a、你能发现横式与竖式之间的联系吗?
b、第一步横式在哪?第二步横式呢?但横式明明是240,而不是24呀?
c、0写不写一样吗?
接着我又组织学生从竖式的各层积出发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48是谁与谁相乘得到的?表示什么?竖式中的24呢?”“假如把计算过程分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你觉得哪个步骤最关键?”并有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的梳理,指引学生在反复体味中感悟竖式与横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
5、验证结果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24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五)应用深化,提高能力。
1、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让学生演板,用于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演板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通过计算和说的过程,感悟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清楚笔算的过程和算理。
2、帮小熊会诊。
出2道学生的错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表述正确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在改错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生活中的数学:
64页的第3题。
4、游戏:你说我答。请同学们任意说一个两位数,乘11后,老师能不计算直接说出结果。
学生说,教师口算结果,之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六)课堂总结,重视方法。
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24×10+24×2 =288
12×20+12×4=288;
这样的板书对于学生对乘法算理的认识会更清晰,明了,起 ……此处隐藏15838个字……,和磁场方向。
这时向同学们介绍电动机中一个重要组成换向器。它的作用是每当线圈经过平衡位置时改变线圈中电流的方向,使线圈在后半周也受到动力,线圈将会更平稳、有力地转动。这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向同学们展示换向器的图片,给以同学们更直观的认识。
最后让同学生思考,电动机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有哪些优点?
新课教学结束。进入回顾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本身进行反思。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认知的主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归纳总能力。
课后作业:
为了巩固新知,并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让同学设计一个电路,让电动机既能正转也能反转。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电导体受力方向相呼应。
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的接触生活中的电动机,我让学生对电动机进行一个调查,帮助学生学习。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板书帮助同学更加而精准的抓住本机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说课稿 篇10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该部分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中学化学学习中,贯穿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本节课内容承接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为之后学习金属的冶炼和防护、化学电源、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课程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虽是相反的,但又是相依存的,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好题材。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是只是局限在得氧、失氧的角度来认识,因此在这节课中应该组织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逐渐形成正确、恰当地看待概念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态度。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3、会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自然现象中的对立与统一关系,树立辩证思想。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但是仅仅能从得失氧的角度来进行区分,因此我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本节新课:
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并请学生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通过学生举出的实例,我会请学生观察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会从得失氧的角度得出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由此我会提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就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当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之后,我会请学生举出几个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学生目前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仅仅是停留在得失氧的层次上,那么我会请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就会发现发生氧化反应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降低。接着我会提出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这就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讲解。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我会承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提问: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并且渗透双线桥法的应用,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钠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了氧化反应,氯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了还原反应。
接着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HCl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氯化氢分子里会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并且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被氧化,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被还原,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也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完了NaCl、HCl的形成过程,我会请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也就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得失或电子对偏移(电子偏移)。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NaCl、H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深入理解“电子转移”的意义,并向学生渗透从结构入手探究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
之后会让学生利用双线桥法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这是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思考教材“学与问”的问题,将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这两种不同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巩固、升华的作用。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用双线桥法来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我的板书具体呈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还通过图示的方式呈现了双线桥法,直观展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