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1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专家们深思熟虑精选出来的,不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也不论是现代文或古文言文,都可谓是经典之作,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但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更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引领学生去品味、鉴赏、模仿乃至有所创造或突破,并应用到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写作训练。
1.改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讲菲利普一家热切盼望菲利普的弟弟于勒从美洲赚钱归来,在漫长的等待中,希望一直支撑着他们一家。可是在偶然的一次旅行中,在船是偶遇穷困潦倒卖牡蛎为生的于勒,菲利普夫妇怕于勒纠缠而迅速躲避,绕道而行的故事。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学生对文中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极度愤慨,对于勒生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纷纷讨论: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家里,自己会怎样做?如果父母也像菲利普夫妇一样,他们该如何规劝父母正确对待叔叔?……一系列的问题连接出现在学生的纸上,他们热烈的讨论,驰骋在想像的阔原上,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展示出来。针对学生的心情,课后我就布置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力,完成对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的写作训练。横线上可以填写菲利普,菲利普的妻子,若瑟夫等等人物。这样,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了,纷纷颇有兴趣地拿起笔来写,再也看不到那种无话可写,无从下笔,咬着笔头尽皱眉,半天写不出一段话来的可怜状了。取而代之的是个个挥笔疾书,快乐地满怀信心地用自己的文字驾驭着主人公的命运了,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续写课文故事情节进行写作训练
课文《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作品,故事以皇帝赤裸身体举行游行大典而荒唐收场。对文中那两个骗子的结局,皇帝游行中听到小孩讲的真话后,回到宫廷该如何对待此事,对那两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敢说真话的大臣,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都是需要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留下悬念引人深思。此时,学生学习完《皇帝的新装》之后,除了对皇帝的荒诞做法感觉可笑之外,还生出了“结果怎样”的好奇心。
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课下结合自己对童话的理解,续写出一段故事,或展示皇帝的做法,或讲述骗子的命运,将自己的想像力充分发挥出来。
隔天,学生的续写完成了,字数虽然有多有少,但都写出了他们对童话结尾的感受:有的同学认为皇帝应该派士兵捕捉两个骗子,捉回来后继续受骗子的蒙蔽,继续上当;有的同学认为皇帝既往不咎,坐在宫廷里认真反省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励精图治,精心管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有的则认为皇帝急火攻心,经不起丢人的举动的打击及城里百姓的嘲笑,一下病倒,生命垂危……。 这样的续写可谓精彩,当我把那篇作文做范文向班里推荐、讲评时,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共鸣,不但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还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纷纷说回头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力求写得更完美,更富有创意。这样就达到了写作训练的目的了。
3.指导学生利用课文的角色转变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所谓角色转变就是对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尝试着写作角度换位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初中语文八年级有篇俄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写的小说《变色龙》,小说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待将军哥哥的狗的态度变化为线索,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趋炎附势、奴颜媚骨、见风使舵的警察形象。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够从文中寻找关于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及动作描写,概括人物形象。学罢这部经典有趣的小说后,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换个人物角度来改写故事的情节。如采用第一人称,以奥楚蔑洛夫身边巡警的身份,由他的所见所感来展示奥楚蔑洛的卑劣形象,效果可能会更好。针对这个建议,学生兴致勃勃,乐于尝试,对写作不再犯怵,而是欣然接受了。
再如教学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后,不妨让学生尝试着用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艺术效果又会怎么样呢?说不准还更增强悲剧的艺术感染力呢!相信学生一定会兴趣很浓地去完成你布置的作文的,而且效果肯定错不了的,不妨一试!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借助语文的文本阅读,及时指导学生作文时,这样的尝试与心得归类收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语文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写作的素材不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积累,我们还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的,可谓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尝试创新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怕作文、苦于作文中真正解放出来,让他们喜爱作文,快乐作文,善于作文,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2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首先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再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然后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教师首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有些语文教师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积极看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能力的修养,使自己首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教学中,要突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意识、探索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视作课堂上的“导演”,由原先的演绎知识的“演员”转变为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导演”,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来龙去脉吃深吃透,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其思想的差异性,恰到好处地兼顾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让课堂的每个“演员”开动脑筋,主动表演。并且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悟,去思考,去钻研,去实践,探索知识的奥秘。对于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不要马上给予肯定或否定,以免挫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情绪,也不要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出面代理 ……此处隐藏24274个字……的各种云层的图片,一边细致观察揣摩天象,一边了解它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古文《山市》,我们寻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开始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们找到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2.体验.感悟
多媒体设施介入课堂,也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在各单元知识点强化练习或总复习时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效率提高,为四十五分钟“扩容”。课文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说明、描写部分,过去要费许多口舌也不一定说清楚,现在却变得好理解多了。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 — 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又从网上下载了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3.情感.激荡
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当课文内容涉及到孩子们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多媒体课件也显示出其直观展示的长处。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连续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望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迅速升温,激动、兴奋起来之后,再来朗诵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设施教学,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学习《黄河颂》。课前,孩子们搜集了许多有关黄河的知识、图片、诗歌、传说、谚语等,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带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带着学子们一颗颗求知的心,一起飞翔。
4.个性.活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学习起点、反应速度、记忆品质、学习方式以及对新事物的认知、领悟能力都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这种差异,因而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利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却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如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及现状,便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由于没有面对面的顾虑、拘束,学生多数能放开胆子说出心里话,教师可适时点拨、鼓励、解答问题。
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互动性,我还鼓励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如通过网上信箱检查学生的作业,帮助爱好写作的学生批改作文;同爱做课件的学生交流资料、图片等,使他们打心眼儿里喜欢学习语文。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一些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饶有兴致的事,故而乐此不疲,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与展示。
5.探究.拓展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逐步形成能力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如在进行语文综合活动《戏曲大舞台》的教学过程中,先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去网上、报刊杂志上搜集,或采取现场观察、采访有经验者等方式,探究什么是戏曲?戏曲在我国的形成?厦门的地方戏曲有什么剧种?在什么地方表演?有什么特色?有哪些著名剧目等。围绕着一个大主题“辐射”出来的许多小问题展开专题性研究。计算机网络为学生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其一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利于学生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是信息的多样性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归纳、整理,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探究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生,引向历史,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探究中纵横开拓,开阔视野,使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
教学中,我千方百计使学生先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再去探究。如在进行语文校本课程“走近茶文化”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思考的开场白是:我们闽南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产的?闽南出产茶叶吗?福建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活”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网上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表演,还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这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一定会加快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会用.用好
在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时不能滥用课件。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注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 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赖性, 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多媒体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简便快捷的工具, 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大有作为。
21世纪是学习的时代,只有终身学习、终身研究的人,才可能有“本钱”为“人师”。时代不同了,教师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或“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