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时间:2022-12-31 21:32:34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应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就应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高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就应。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刻,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此,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就应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发奋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教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做代课教师,高教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但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教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教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尤其是当小魏教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教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教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教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教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教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 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剧中的魏教师对学生那么好,我们的凌教师对我们也一样的好,同学生病了教师会去关心同学,为同学补课。同学犯错误了,教师会耐心地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教师这样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教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 ……此处隐藏8982个字……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我很是感激张艺谋用最朴实的艺术为我们擦亮了眼睛,擦净了心灵。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也要做到一个也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4

晚上,校长给我们文礼班观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位山区教师,为了班里因辍学走失的孩子张惠科,而想尽办法去城里找寻的故事。令我感触颇多。

首先,山区非常贫困。高老师为了节省粉笔,连快拿不住的小粉笔头都不舍得丢,还要用来写多一个字,甚至手指上残留的粉笔灰都可以写一个笔划。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上课用的都是计算机、投影仪等,到了20xx年,因特殊原因直接成了网课。就算偶尔需要粉笔,那粉笔也大多是用了一半就可以丢弃的。粉笔头什么的更是不用说,垃圾桶里一大堆。

记得之前班里做黑板报,为了画出粗的线条,还特意将粉笔掰断。画完后,那截粉笔就被随意的丢弃了。或许会有人说浪费一点没所谓,可是,没有经历过山区贫困生活的城市里的孩子们,又如何知道什么叫节约,什么叫“俭以养德”呢?在我们嫌弃粉笔伤手时,那些山区的老师或许还在为缺少粉笔而忧愁焦虑呢!

其次,学习环境艰难,书本稀缺。学生每天只上一节课,那一节课就只是抄抄课本,就算他们再努力,老师布置的所有任务都完成,所有字都认会,最终也不过一个小学的学历。那里没有初中,只有小学。离他们最近的初中也是十几里外才有,走路dou要走上两三天。就算学习好,能吃苦,最后也会因为家里没有钱,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或许是生不逢时,如果那些孩子出生在现在的20xx年,就凭学习委员的认真、刻苦;明行光同学的坚持;以及水泉小学的孩子们的努力,想必未来清华、北大都会有一席之地。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不用11岁就辍学;不用打工补贴家用。可这也是我们的不幸,因为安逸的环境,使我们永远都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苦;永远都不懂得父母的辛劳;永远都不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以随意丢弃的书本,可以随意浪费的纸笔,在有些地方是多么珍贵。可能有人会说:“知道呀,不管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经常讲给我们听。”可我想说:“不,你们只是听过而已,不能真切的知道,因为针不扎在身上,就永远不知道疼。”

其三,魏老师在知道张惠科同学辍学去打工后,就坚持要将其带回。期间几经周折,找过村长、搬过砖、逃过票、写过启事、等过电视台台长……那一件件的事,都伴随着艰辛、泪水、汗水,可那位魏老师依然没有放弃。或许是她的毅力感动了台长,最终经台长的帮助,魏老师找到了张惠科。

电影的结局很美,水泉小学经各方社会人士的捐助,获得了足够的书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张惠科同学带回了钱,还了债,明行光同学参加了比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都没有少,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剧中讲的是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年仅十三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再三叮嘱她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但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小学六年级。但为了那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多地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尽艰辛。

为了能筹集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多地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学校?难怪同学们会发出惊讶的声音。这那像我们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多地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象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真是不应该。

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 ,文具那么少 ,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我们现在的环境 不知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更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

影片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但全国象水泉小学这样的学校肯定还有许多,象张巧珍这样的学生一定为数不少。想到我们国家还有那么多不幸的同龄人,如果我们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想到那些贫困山区的同龄人,把零花钱节约下来献给希望工程,就会使更多的象“张慧科”这样的学生重新回到学校。

剧中的魏老师对学生那么好,我们的凌老师对我们也一样的好,同学生病了老师会去关心同学,为同学补课。同学犯错误了,老师会耐心地批评教育,帮助同学改正错误。老师这样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