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邛海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邛海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邛海导游词1西昌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城市,而邛海则是西昌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风景优美,阳光明媚,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邛海的四周长满了一棵棵翠绿的大树,远远望去,这些树木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油油的地毯,那些叶子纷纷落下,就像一只只蝴蝶正在翩翩起舞。
清晨的邛海是最宁静的,向远处望去,波光粼粼,就像一面镜子似的'。海面上,观光的渔船来来往往,天空中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旅游的人们坐在游艇上喜悦地谈话。
到了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空中,这时的邛海如仙境般美丽,邛海边,有许许多多的孩子赤着脚丫在石头滩上嬉戏、打闹。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下午,从远处吹来一阵微风,刹那间,水面荡起层层波纹,真美呀!就像落叶一样轻,如蜻蜓点水般柔。
黄昏,太阳挂在半山腰,映在水中的影子就像给邛海镶上了一颗红宝石。
到了晚上,风呼呼地吹着,邛海边的游人早已离去了,只有天空中的繁星还在一闪一闪地眨眼睛... …
这次邛海之行令我留连忘返,邛海的美丽将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邛海导游词2各位贵宾,大家好!欢迎来到西昌。说起西昌,很多人都会浮想联翩,"航天城"、"月城"、"小春城"等一个个名字就会闪现出来。好,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西昌之旅,去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
在四川省西南攀西大裂谷,有一座青山环绕,冬暖夏凉,惠风和畅的美丽城市。一枚枚运载火箭从这方神奇的土地升腾,象划破苍穹的利剑把一颗颗卫星送向太空。这就是有着二千六百五十一平方公里幅员面积,54万人口,海拔1500米,蜚声中外的中国航天城——西昌。
西昌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区首府。据史载,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她便是祖国西南边陲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朝时,这里叫邛都,公元862年,南诏征服这里后,把它改名为建昌。
1728年,清朝雍正年间,因其位于四川西部,朝廷又希望它繁荣昌盛,故改名为西昌,并沿用至今。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在悠悠岁月中,曾演绎过司马相如的开疆拓荒,诸葛亮的猎猎南征,杨升庵的浅吟低唱,马可波罗的异域探奇,"彝海结盟"的千古绝唱。
从名字的演变中,我们知道了西昌悠久的历史。同样从名字中,我们还可以知道西昌的特点。昆明有春城之称,西昌也有小春城的美誉,这里的气候丝毫不逊色于昆明。西昌年平均气温摄氏17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也在摄氏10度,而七、八月份的平均温度却不过二十四、五度而已。真可谓:"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除了宜人的气温,西昌明媚的阳光也让人神往不己。西昌的年日照时间可达2400多小时,尤其是冬季,一踏进西昌的土地,阳光、蓝天、白云顿时令人心旷神怡,近年开展的攀西阳光之旅就因此而吸引了大批游人。
说到阳光,免不了要说说月光。西昌有一个至柔、至美的名字:月城。在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四川段上,有三大气象景观,清风、雅雨、建昌月。其中建昌月指的就是咱们西昌的月色。昌海拔较高,又没有污染,所以空气的能见度特别高,月色自然是分外皎洁了。
好了,大家知道了西昌"小春城"、"月城"的来历,至于"航天城"就无须多言了。自然是这里有蜚声中外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它已成为我国高科技的象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她的开发和发展前景以及整个地区资源开发的带动作用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央领导曾指出:"西昌是国家的门面,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中国有一句古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今天我们就做一回仁、智双全者吧,先游山,再玩水,泸山、邛海在等着我们。
现在我们就行驶在通往邛海、泸山景区的路上。邛海、泸山景区位于西昌城南5公里,自古被誉为川南胜境。泸山因其苍翠黛色,并且靠近泸水(金沙江水系的古称),所以取名为泸山泸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景区。古人用松、风、水、月四字来概括泸山的风景,如果觉得这四个字太抽象的话,那么下面这幅对联可谓形象而贴切:天上月、水中月、月月齐明;松涛声,海涛声,声声相应。自古名山古刹不分家,有这样的风光,当然少不了道观寺庙。不过泸山不像峨眉皆佛,青城纯道,它是儒、道、佛三教合一,像这样三教和谐共处一山的现象是不多见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在这里可得改一改了。1985年在泸山修建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更是为这座名山锦上添花。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50年代初,这里还处于奴隶社会时期,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凉山社会形态可谓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座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关于这方面的实物和资料,为我们认识、了解这一巨大变迁提供了条件,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凉山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入博物馆前须登上29台阶,它象征着凉山从1956年民主改革到博物馆建成的1985年间29年的奋斗历程。博物馆门前有一座雕塑,名?"凉山之鹰",他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支格阿龙,是一位和后羿一样的英雄。
第一个展厅是序厅,包括凉山的地理概貌、凉山彝族的来源及凉山的历史沿革几个部分。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总面积六万零一百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至2500米,总人口380万,其中彝族160余万,另外还有汉、藏、回、傈傈等十四个民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它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据记载,凉山彝族的主要来源是
70年代以前,由云南昭通一带迁入的"古侯"、"曲涅"两个部族繁衍而来。除此之外,最早有战国时期氐?"旄牛种"的南迁,中期有唐朝时南诏的"乌、白二蛮"的北迁,后期有明清时由云贵渡江而来的部族。自秦朝开始,历朝历代均在凉山设置郡、县,凉山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展厅介绍的是社会生产力,从这里陈列的大量实物及图片可以看到,凉山彝族地区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耕种还属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社会分工还十分模糊,畜牧业和手工业都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也还处于以物易物的初始阶段。
接下来的展厅介绍的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在凉山持续了二千多年,森严的等级制便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血缘关系,所有社会成员被分为五个等级,即兹莫、诺合、曲诺、嘎加、嘎西,这些名称都是彝语的音译,都有各自的含义。兹莫,在彝语中是权力的意思,汉语称之为土司,是受朝廷册封的官员。诺合,彝语中是"黑色的群体"的意思,汉语称之为黑彝。这两个等级都是贵族阶层,属于统治阶级。曲诺、即白彝,属于平民。而嘎加和嘎西都属于奴隶阶级,他们毫无人身权利,是奴隶主的私有 ……此处隐藏5733个字……薄衫,再配上岸上深深浅浅的绿,和刚探出头的花蕊,那景色让人陶醉不已。
突然,“当”的一声,顺着那声音寻去,我发现了一颗小小的白色的螺蛳,躺在石子小路上,旁边有一条细长的沟渠,有不少孩子在那里嬉戏玩耍:有的在给满身沾满泥的螺蛳洗澡;有的在轻轻抚摸着螺蛳,就像对待自己心爱的宠物;还有的全身趴在石头上,两手伸进沟里睁大眼睛寻找着自己最满意的螺蛳,我也兴奋地参与进去,“咯咯咯咯”银铃般的笑声萦绕在空中。
正当我安静地摆弄着我的“战利品”时,爸爸慢吞吞地走过来,望着邛海,深深地吸了口气,感叹地说“这邛海可以比得上西湖了!”听完爸爸的话让我不由地想起了两句诗:欲把邛海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晚降临,就要和邛海说再见了。月光洒在茫茫的大海上,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就像点缀在邛海上的一串闪亮的项链,将夜幕中的邛海装扮得格外迷人和神秘。我们的车越开越远,但邛海的美景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邛海导游词6邛海,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形成于距今约180万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汉书》、《后汉书》分别以“邛池泽”和“邛河”之名而载入史册。唐代以后民间普遍称邛海,文人雅士多称邛池。《南中志》云:“邛都县(今西昌)东南数里有邛河,纵广二十里,深百余丈,多大鱼,长一二丈,头特大,遥视如戴铁釜然。”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游历邛海,《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邛海有“珍珠无数”,“惟大汗自欲时,则命人采之。”体现了邛海悠久的文化。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城区东南5公里处。西为素称“川南胜景”的泸山,雅砻江支流安宁河相隔;东接与昭觉县之间的界山;南为螺髻山北坡低山;北至西昌市区所在的东、西河谷地;形似蜗牛出壳。南北最长11.5公里,西北宽1.5公里,西南宽5.3公里,平均宽2.7公里,东西最宽5.5公里。岸线长35公里。邛海的面积,《西昌市志》载1940年代以后,最大面积为31平方公里,1957年航测为30.1平方公里;《凉山州志》所载面积为29.3平方公里(与1987年凉山州地名办公告同)。由于官坝河、鹅掌河等山溪河大量泥石进入邛海,湖面逐年在缩小。据20___年代西昌市政府制定的《西昌市邛海湖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方案》,按湖泊水位1510.3米计,湖面面积27.87平方公里。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
邛海是高原半封闭大淡水湖,终年无冰冻。水源补给水源以地表径流为主,湖周冲积扇层间地下水为主、喀斯特裂隙水次之。周边数条山溪河支流如鸟爪状注入其中,尤以官坝河、鹅掌河为大,汇流面积3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降水直接补给,多年平均湖面降水量2650万立方米。湖泊补给系数9.97,多年平均径流深76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亿立方米,湖水滞留时间834天。水位仅1米左右。
邛海导游词7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约生活在今陕西省汉水流域,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迁移,进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东部(大部分在今重庆市境)。关于“巴”名称的来历说法不一:有说是因川东两条河流的形状而得名;有说是川东盛产的一种植物“巴茅”而得名;还有以虫、蛇之属来解释的。另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东人称石为巴,因此得名。巴国建国的时间不详,春秋战国时期经常与楚国发生战争,因此都城不断迁徒,合川、丰都、阆中、重庆都作过都城,以重庆的时间最长。
秦灭巴、蜀后,在四川推行郡县制,在原巴蜀地区设置了巴郡和蜀郡。汉初增设了广汉郡,·汉武帝元封5年(前120xx年),在全国设13刺史部,四川地区为益州部。三国末年,魏灭蜀后,分割益州,另置梁州。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0xx年),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道。唐玄宗开元20xx年(公元735年),剑南道又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川”字开始在四川地区区划名称中出现。
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州县大加减并,宋军灭掉后蜀政权后设置西川路,开宝6年(公元973年),又分设峡西路;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l020xx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目p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来。
元朝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全并成四川行中书省,“四川时名自此问世。
明、清时期,四川省建制未变,疆域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
民-国时期,四川形成军阀割据局面,行政建制极不统一。1935年,蒋介石势力进人四川后,把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1939年,又将西康督察区和四川的17、18督察区合并为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金沙江以东地区划归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后确定下来。1997年3月,重庆市升格为中央直辖市,并将涪陵、万县二市和黔江地区划归重庆。划归重庆市的土地面积共8.2万平方公里,人口3002万。
邛海导游词8寒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西昌,去西昌的邛海游玩。
在通往邛海的的路上,我们看见小孩子们都拿着一个渔网,蹦蹦跳跳的`,仿佛要往前冲。时不时地转过头,对走在后面的家人说:“走快一点嘛!我想早一点到美丽的邛海玩!”
在路上,我们还看见有很多摆摊卖烤鱼的,香极了,我们也忍不住尝了几串,“嗯,好吃极了。这里的烤鱼真好吃!”爸爸说。“就是,就是”妈妈附和道。我们吃完又和老板聊了一会儿,我们聊得十分开心,老板也十分热情。
啊,我们终于来到了美丽的邛海。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有几只海鸟,它们有时飞翔,有时捕食,有时更是对着游客叫几声,仿佛在说:“欢迎来到邛海游玩!”
我们沿着海边走着,欣赏着海景。
走了一会儿,我们看见有打枪的,三角钱一枪,于是爸爸给了她6元钱,打20枪,结果我20枪全中。我心里那个乐呀。
我们继续沿着海边往前走。
忽然,我们看见有好几个小朋友蹲在岸边,在水里捞什么,于是走近一看,有几只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知是那蝌蚪灵巧,还是那小朋友笨拙,捞了半天也没有捞上来一只。
我们继续往前走。
我们看见有租自行车的,跑过去租了两辆单人自行车骑,(因为妈妈不骑)我和爸爸开始骑了。先开始我们骑得很慢,因为前面的四轮车太慢,后来我们终于忍无可忍,骑的速度明显加快,超了一辆又一辆的车。骑到终点后,我们又往回骑,回到起点后一看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于是爸爸提议‘再骑一圈’,我无奈。于是又跟着爸爸骑了一圈,骑得我大汗淋漓。
那天我玩得很开心。总之,邛海很美也很好玩,那里有独一无二的风景,无穷无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