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旅游导游词

时间:2023-02-20 14:59:46
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

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特点。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旅游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南旅游导游词1

红旗渠在安阳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滤山中,地势险峻,工程宏伟。它不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为林滤山自然风光增添了一大胜景,被中外游人誉为“人工天河”、“当代万里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70年代初,红旗渠工程竣工后,周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景区,主要以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华山之险、峨媚之雄、三峡之奇、黄山之秀为一体的自然风光而开发建设的风景名胜区,现在以妖娆多姿的风采,向世人展示其独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

红旗渠景区的主要景点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们参观分水苑景区,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改名为分水岭。

在千军万马战太行浮雕右侧,是红旗渠主要工程壁画,共有六幅。

第一幅是“红旗渠源”。红旗渠源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 ,是将漳河水引入红旗渠的枢纽工程。1960年3月 ,承担截流任务的任村公社青年民工, 在一无大型机械,又无先进技术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跳人冰凉刺骨的激流,逼水改道,流入红旗渠内。

第二幅是“青年洞”。该工程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红旗渠最艰险的工程。是当年青年突击队员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以“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开凿的。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青年洞”风景名胜区,被国家六部要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幅是“空心坝”。该工程是以坝上过河水,坝中过渠水,解决了河水与渠水在一个平面上交叉的矛盾,是一座两用坝。

第四幅是“南谷洞水库”。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原是乱石堆坝,其坝高雄踞亚洲第三位。设计总库容7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530万立方米。后经过沥青处理大坝印水面和高压混凝土岩缝灌浆,现大坝性能良好。它既起到调节汛期洪峰,又可补充红旗渠水源,现在已被开发成“太行平湖”风景区。

第五幅是“桃园渡桥”。该桥是座三用渡桥,上面是公路,可以行汽车;中间是涵洞,可以流渠水;下面是河床可以过洪水。现在为了解决林州城市人口用水,又在涵洞里铺设了管道,把弓上水库的水逆红旗渠水引入市内,所以又成了四用桥。

第六幅是“红英汇流”。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南下,英雄渠沿淅河东流,至合涧镇西汇合,形成了一处优美的飞流直泻奔腾图。有诗赞曰:“珠溅花飞雪裹玉,流激瀑泻浪逐波。闸开倾进琼浆液,两韵一渠唱凯歌”。

总干渠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枢纽工程,分水苑也以此而得名。总干渠分水闸楼顶高悬郭沫若亲笔书写的“红旗渠”三个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闸门内奔泻出两股激流,向西南方向流去的是红旗渠一干渠,沿林滤山东峦至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浇灌着姚村、城关、合涧等35.2万亩土地;二干渠沿山坡东南方向到横水镇马店村,浇灌着姚村、河顺、横水等11.6万亩。三干渠在分水岭双孔隧入口处,距分水闸500米,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浇灌着任村、东岗、河顺等4.6万亩土地。

1997年,分水闸实现了计算机遥控观察调节水位,使红旗渠灌区达到了国内自动化管理先进水平。

在分水闸的后面,有一座“红旗渠”纪念亭。这是1973年建成的仿古建筑。纪念亭匠额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题写。亭内悬挂着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红旗渠的题词,反映林县干旱历史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图片;红旗渠通水和红旗渠效益图片图表;还有当年民工修渠时用过的工具及充饥吃的野菜标本。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

接下来我们将去参观青年洞景区。

由分水苑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就到达青年洞景区。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一派雄险秀丽的景色!

河南旅游导游词2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各位来到河南参观游览。我是本次行程的导游×××,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在未来的两天里,将由我和×师傅一起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给×师傅,把放心交给我。我们会一起努力把开心带给你。在此预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顺心,住的舒心,玩得开心。

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遗址,位于安阳市的西北郊。它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分散在村被和村西洹河两岸的一些地方,公元前13XX年,商朝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从“奄”迁到“殷”,共经历8代12王,共254年。这里成为商代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片土地逐渐荒芜,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由于黄河每年都要涨水,黄河水逆洹水而西,使洹水沿岸变成一片水乡泽固。水退后,沉积一层厚厚的泥沙,年久日长,殷墟也在底下世层沉睡30XX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又被人们发现。1961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批准,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兴建了“殷墟博物苑”。从此,殷墟也以甲骨文,青铜器和都城闻名天下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们先来看看进苑的这座大门,这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的。当年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还是片农田,周围的村民经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就随便扔掉了。后来村里的剃头匠李成,为顾客剃头时,经常会划破头皮出血。他没钱买药,就用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伤口上,发现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这便是一种中药,叫作龙骨。于是开始大量地卖到药店。由于当时药店大多只收购不带字的龙骨。所以许多农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殊不知,这么宝贵的东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里了。不过幸好有些带字的甲骨卖到京津两地,被王懿荣买回,恰好他又对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兴趣,便仔细进行了研究,并确认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这些宝贵的文字,应当好好谢谢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 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原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殷墟博物苑为便于游人参观,将其仿制放大露天陈列在大殿前的广场上。此鼎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美细腻,是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其铸法先进,青铜器配方之科学,令当今冶金专家为之叹服!铸造这样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组织劳动的 ……此处隐藏9843个字……了,我就先介绍这几种,咱们继续往前走。

河南旅游导游词12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王导,欢迎大家到河南来,首先向你们介绍的是河南洛阳的牡丹。洛阳牡丹,花朵硕大,雍容华贵,秀韵多姿,彩冠群花。她是繁荣昌盛、和平幸福、富贵吉祥的象征,被中外游客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人人都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而王城公园的牡丹甲洛阳。这就说明王城公园的牡丹是我们国家最好看的牡丹花。这里有美丽的牡丹仙子仡立在公园的中央,公园里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绝伦。有很多珍贵的品种,来到了公园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

好了,接下来我们浏览洛阳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为之一的龙门石窟。这里有大大小小的佛象10万尊。这里的佛象损坏较为严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1923年至1959年列强侵华时偷走了大量的佛头。还有就是自然风化。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非常多的中外游人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浏览。放眼望去,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大桥是龙门桥。龙门山原名伊阙山。传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用一把斧子把伊阙山劈成了二半,就成了现在的香山和龙门山。山东的鱼听说了这个地方,非常向往,鼓足勇气游到这里,轻轻一跃就变成了一条龙,龙门由此得名。大家看眼前的龙门二字是由陈毅元帅提写的而龙门石窟四个字是由郭沫若提写的,一文一武形成了鲜名的对比。龙门桥是我国跨度最大的桥,它是仿照赵州桥建成的,全长303米它连接着香山和龙门山。顺着青石板路走下去,这里是禹王池,这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这里的水质清彻见底,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听说这里的水用来洗脸可以美容。

接下来是滨阳山洞,这里供奉着释伽牟尼佛。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就照射在这里。摩崖三佛,是最丑的佛象,是武则天时期开凿的,从北魏到北宋一共刻了400多年。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窟,里面有十分之一的佛象,共15000个,最小的有4厘米。来到莲花洞,它的路面都是由蝴蝶钉加固路基,深达地下60厘米。它的洞顶有一座大大的莲花洞二边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佛象仅有2厘米,也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象了。最后我们浏览的地方叫奉先寺,它是这里最有代表性的的石窟。历时25年雕凿完成的,这里供奉着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这里的佛象雕刻的栩栩如生,嘴角上翘,面带微笑。最大的佛头高4米,从佛脚向上望去,不管在哪个方向佛的眼睛始终注视着你。

浏览完龙门石窟,我们将坐船顺伊水而下。我真诚的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得到美的感受。

河南旅游导游词13

现在我们来到有千古名园美誉的禹王台风景区观光游览。

现在古吹台上所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重建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整座建筑,都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我们看到的这个四柱三门式的木牌坊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而修建的,它初建于清代的乾隆二十七年,牌坊上“古吹台”三个大字是清代河南巡抚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到古吹台上参观。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座楼叫御书楼,是为了供奉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康熙皇帝为大禹治水亲笔题写“功存河洛”匣额而建造并得名的,各位可以到御书楼上欣赏清代康熙、乾隆二帝的塑像和书法。第一组塑像是“康熙御书”,说的是康熙皇帝在古吹台上为大禹治水题写“功存河洛”匾额落款时的情景。在此康熙还题写了“嵩高峻极”、“灵渎安阑”、“昌明仁义”三个匾额分别赐于河南各地。第二组塑像是“乾隆吟诗”,说的是清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巡幸河南,来到开封古吹台时写下一首五言律诗的情景。在禹王台的后面,专门建有刻着这首言律诗的御碑亭。

看过御书楼的碑刻,请大家到师旷祠参观。请看这个神态自若、跪坐抚琴的塑像,就是曾经在古吹台上弹奏乐器的晋国盲人音乐家师旷。师旷音乐技艺非常全面,能够弹奏各种乐器。《史记.乐书》中记载,师旷给晋平公弹琴,引来玄鹤起舞,天地动容,《淮南子.原道篇》中记载“师旷之聪,合八方之调”,说他有辨别八方风乐调的才能。他还是一个出色的作曲家,据说古曲极品《阳春白雪》东曲就是师旷所作而留传下来的。春秋时期,开封是魏国南部边境的一个小镇,当时叫仪邑,仪邑的百姓们为了纪念师旷,就把他经常弹奏曲子的地方叫“吹台”,年深日久,吹台已成为远古之事,人们就把这座台子叫作“古吹台”。

大殿西侧院是水德祠。水德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奉祀自战国时期至清代的38位治水有功者,各立牌位。改建后的水德祠内新增雕塑三尊,中间的这也是战国时期魏国人史起,东边的这位是元代人贾鲁,西边的这位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水德祠中所奉把的38位治水有功者,大多数都是我国历史上的水利学家,都是曾经对治理水患做过贡献的人。东西两侧排放着38位治水有功者的牌位,其中包括战国时期两位、汉代七位、明代七位、清代七位。水德祠充分反映了饱经水患的开封人对治水有功者的颂祷和怀念。

大殿东侧院是三贤祠。三贤祠建于明代(公元1517年);是明代河南巡抚毛伯有感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曾同登吹台饮酒赋诗而特意建造的。主殿有“三贤相聚”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相聚在古吹台上的情景。唐天宝三年(公元774年),在京名噪一时的李白因赋“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而得罪了杨贵纪,被解除了翰林职位。他东下洛阳,结交了杜甫。两位大诗人神交已久,相见恨晚,便相偕沿着黄河漫游,饱览锦绣山川。初夏时,他们来到开封,在开封又遇到了怀才不遇、浪迹天涯的诗人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这两组塑像反映的是三位诗人来古吹台上饮酒赋诗的情景。李白在古吹台上写了《梁园吟》,杜甫写下了《遗怀》,高适写下了《古大梁行》。接下来是“千金买壁”和“十载客梁园”两组塑像。

河南旅游导游词14

秘洞是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苏联核战争威胁情况下,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建设的地下“反修防修”指挥工程,秘洞是“三线” 建设时期的见证,反映了一个时期的辉煌,是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秘洞是我国军事防御理念的集中体现,代表当时军事科技的最高水平,是地下防空军事工程的典范之作。现存的地上建筑17栋167间3936.63平方米,分布在河道两侧,依山而建。油机房、锅炉房、车库、伙房、营房,都是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做工非常精细,下部都有出水孔,有防潮的作用,顶非常坚固,虽历经40多年风雨,仍旧不漏雨。

在今天和平时期,秘洞具有很高的历史教育价值。虽然秘洞的军事作用已成历史,但在当时困难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特别是当年广大解放军官兵在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精神,也是永远值得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个军事旧址正在成为冷战文化重构的新标本。那遗留下来的军事遗址,那壮观的工程,在今天,依然让我们肃穆!秘洞作为冷战时期的一个缩影,同全国的各种地下掩体一起在防御外患中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成功威慑了两个超级大国,它是军事智慧的经典之作,它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折射出中华民族防御战略和军事博弈的发展脉络,也因此成为我们今天战略思维的军事文化遗产。

《河南旅游导游词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友情链接